改革追踪看落实:安徽新乡贤"抱团"解基层大事小情
安徽省泗县屏山镇彭鲍村的村民张长治最近有些烦恼,自家原与隔壁留有一条3米宽的巷子供人通行,然而两家却在扩建房屋中产生了矛盾,谁“让路”一直争执不下,两家甚至占道“宣示主权”,结果巷子越来越窄。
僵持不下的时候,同村63岁的张长生走进两家门,三番五次语重心长劝解后双方各让一步,成就了彭鲍村“六尺巷”的邻里佳话。
“没啥窍门,就是用老百姓的法解老百姓的事”,在村中,张长生常被称作“大老执”,皖北土地上这一般是对红白事操办人的称呼,衍生为群众对乡贤的别称。如今,这位活跃了半辈子的“大老执”持“证”上岗,2014年以来,在这个拥有95万人口的皖北农业大县,171个行政村成立起乡贤志愿者工作站,1056名古道热肠、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族长、老教师等“现代乡贤”被组织起来,调解大事小情,让村干部腾出了手,也给村民解了难题。
作为乡贤工作站的发源地,彭鲍村一度求“贤”若渴。该村位于屏山镇东北部,总人口4018人,底子薄、收入低、环境差,加上历史遗留问题,导致该村土地、宅基地与农田建设等生产性矛盾突出,邻里关系紧张,村民随意占用公共道路、乱搭乱建现象时有发生。村“两委”区区9人感到“压力山大”。“以前天没亮就有人找,整天白加黑忙不停”,村党支部书记张庆军告诉记者,光是田间地头、家长里短的“小事儿”既处理不完,也常常处理不好。
2014年10月,彭鲍村试点设立“乡贤志愿工作站”,很快又在屏山镇15个村予以推行,2015年5月开始,全县171个行政村开始全面推广,1056名乡贤通过“群众推荐、个人申请、支部审查、党员群众代表大会表决”的方式选任,经乡镇统一组织培训后,由村“两委”发放了聘书和上岗证。
虽是义务劳动,在屏山镇大李村,乡贤志愿者还是受到了热捧,最终6名乡贤从20多个申请者中脱颖而出,他们中既有原来的村党支部书记,乡广播站站长,还有村民代表、民兵营营长等。 李玉刚当选该村乡贤志愿者时已有76岁,他告诉记者,1996年退休以后,自己一直是村里的“大老执”,如今成立工作队后,当地在村活动场所设立了“乡贤志愿工作站”办公室,团队6人每天安排1人带证值班,接待来访群众,“让乡亲们时时刻刻找得到贴心人”。
记者看到,工作站值班记录簿上记满了乡亲们前来倾诉的糟心事儿,宅基地纠纷、家庭矛盾甚至猪圈环境卫生问题都成为投诉的热点。乡贤们也是术业有专攻,草沟镇于韩村的女乡贤李翠兰曾做过18年的妇女工作,处理婆媳矛盾她可谓“人到病除”。一次,村中一家儿媳妇打婆婆,外人大多叹气摇头,李翠兰却是一次又一次老大姐一般苦口婆心,“试想如果是你弟媳妇打你妈妈,你会怎么想”,李翠兰抛出这句话,对方也觉得不好意思,“家务事得靠拉呱(聊天),拉呱拉呱就什么都好了”。
随着工作的推进,乡贤们的业务亦在不断拓展。通过平时走村入户拉家常的形式,乡贤志愿者宣传起农村土地管理、计划生育、社会治安、扶贫开发、农村低保、大病救助等方面法律和政策,大李村乡贤齐德凤告诉记者,以往每年暑假期间,由于缺乏约束管理,容易发生学生溺水事件,去年全镇91个乡贤发起防溺水倡议,走村串户做宣讲,“孩子们和家庭明显提高了警惕性”。
扶贫也是乡贤们越来越关心的问题,2014年开始,宿州市委办公室左玉龙赴彭鲍村任扶贫第一书记,作为扶贫攻坚的关键,精准识别往往难度大、耗时长,“我们走访的时候,往往只能看到面,乡贤们生于斯长于斯,真正知根知底”。左玉龙告诉记者,在乡贤们的帮助下,建档立卡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大李村的一家贫困户年年出去要饭,李玉刚则细细给对方算了笔账,劝他养麻鸭,“一圈能赚1万元,一年能出6圈,一年轻松六七万”。今年开春,贫困户摇身一变成了养殖大户,见到李玉刚,高兴地伸出大拇指,“信你的话信对了”。
“乡贤志愿者工作队就是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是民情联络员、作风监督员、矛盾调解员和文明辅导员”,泗县县委组织部部长庞壮告诉记者,建立工作队以来,全县乡贤志愿者成功化解农村邻里宅基地修建、土地确权、道路通行、用水排水等邻里纠纷200余起,征求群众意见建议近千条,未来当地将会充分挖掘这些乡贤“大老执”的潜力,打造一支根植乡土、崇德向善、助力乡村建设的民间“生力军”。
来源: 新华社 作者: 陈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