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引擎”驱动 交通建设提速

20.01.2015  16:55

  面对经济下行和资金、土地等要素制约加大的局面,我省交通建设投资逆势上扬,2013年和2014年的投资额均超过700亿元,一年的投资量相当于“十二五”前两年的总和。

本报记者 胡旭 本报通讯员 吴敏

  新年伊始,全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派红火场景:北沿江高速公路滁州至马鞍山段已经完成投资36.16亿元,占总量近64%;芜湖长江公路二桥南主墩承台混凝土浇筑完成;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的重要节点工程——铜锣寨隧道开工建设;连接郑蒲港新区和江北产业集中区的省道206乌江至沈巷段改建工程开工建设……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加快调结构、补“短板”等方面的重大工程建设,是国家明确的扩大投资的重点方向。近年来,我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补齐“短板”:2014年,全省公路水运等交通建设投资均超过700亿元,一年的投资量相当于“十二五”前两年的总和,全省公路总里程和内河航道网通航总里程均已经跻身全国前十位行列。

  “新常态下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根本上要靠释放改革红利。”省交通运输厅厅长梅劲说,面对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我省交通建设逆势而上,得益于在深化改革上的一系列创新探索,我省国省干线、港航投资体制等方面改革均成为全国的“样本”。

向改革要投资动力——

  多元化筹资、市场化运作,发挥政府投入和国有资产的“杠杆”效用,撬动交通建设的投资热潮

  购物达人们热衷的“海淘”,正在成为外贸的热门“新玩法”。2014年,芜湖拿下我省首单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一批价值1.6万美元的零散商品在芜湖海关集中申报后从水路出口海外,成本比过去卖家采取单笔航空寄送大为降低。

  “随着芜湖港集装箱吞吐能力的快速提升,我们更加重视开拓跨境电子商务带来的集装箱拼箱等新业务。”皖江物流集团副总经理陈家喜说,2014年,该集团投资7亿元建设朱家桥外贸码头二期工程,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60万标箱,成为全省外贸稳增长、转方式的重要支撑。

  在“一带一路”特别是长江经济带战略引领下,内河水运成为全省交通建设补“短板”的重要发力方向。我省在全国率先对内河航运建设投融资体制进行改革,成立省级港航投融资平台,变事业化管理为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已经筹资近200亿元,推进了合裕航道改造升级、芜申运河建设等20多项水运重点工程建设。 2014年,全国水运投资下滑,我省仍然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

  近年来,宏观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融资难度加大。国省干线普通公路作为公益性基础设施,一度陷入“无钱可投”困境:一直到2011年,全省一级公路通车里程不足700公里,而周边部分省份已经超过1万公里。

  2012年以来,我省建立国省干线公路建设“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新体制,将中央和省级的财政投入注入各市的交通投资公司,做实各市的干线公路投融资平台,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化筹资渠道。到2014年底,全省18个市(县)交通投资公司实际融资到位资金214.5亿元,有效满足了建设资金需求。

  两年来,全省国省干线公路建设迅速升温,每年投资均超过380亿元,比2012年之前7年投资总和还高出30%以上。通过推进施工标准化等管理手段的创新,公路质量抽检合格率超过95%,居全国前列。因为快速、高质量推动国省干线公路建设,我省成为“全国国省干线建设示范省”。

  如今,我省交通建设领域也积极引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20多个交通建设项目成为全省前两批PPP示范项目,交通运输部也将我省作为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PPP模式试点省。市场化、多元化的投融资新体制,正在催生新一轮交通建设热潮。

向改革要发展活力——

向下放权,建立权责更加匹配的体制机制,激发各方推动交通运输发展的热情

  “以前是给钱就干,不给钱就不干。现在是不等不靠,创造条件也要干。 ”在我省改革交通建设专项资金分配方式后,滁州市交通运输局局长王义成说出他的“心里话”。

  交通运输领域公益性强,迫切需要加大财政投入。近年来,按照财权与支出责任相一致的原则,我省一改过去由各地上报项目后由省级交通部门安排资金的做法,将专项资金切块分配到各市,由各市自主安排项目。与此同时,国省干线公路建设项目的审批权限也下放到各市,让各市在公路建设上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变以前的“要我建设”为“我要建设”。

  内河水运管理体制的改革也充分体现了简政放权、权责统一的原则。 2013年,我省将原先由省级垂直管理的海事港航机构全部下划给市级管理。改革后,各地纷纷将内河水运发展提升至更高的战略层面,特别是沿江5市不约而同地提出“以港兴市”、转型发展。芜湖市作为水运大市,2014年的水运投资创下历史新高。

  在向基层放权的同时,向社会放权也在同步提速。 2014年,省级交通运输行政权力进行了全面清理,由488项减为146项,精减率达70.1%,并建立了权力清单。政府权力的“减法”换来了市场活力的“加法”。近年来,尽管宏观经济下行,但我省的客运、货运运量都保持10%以上的增长,充分展现了全省交通运输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

向改革要畅通效率——

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进交通运输良性发展,打破行业、区域壁垒,促进交通运输网络互联互通

  合肥市交通运输局负责人近期表示,今年,省城将继续增加公交运力,新增和更新公交车600台,新增15条至20条公交线路,进一步提高公交覆盖面。同时,还将新开辟公交专用道,提高公交运行效率。

  公交优先发展,是建设畅通高效的综合交通网络的重中之重。在推动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上,我省正在由“规划引导”阶段向“立法规制”阶段迈进。 《安徽省城市公共交通管理条例》已经列入我省的地方立法计划,召开了立法论证会,正在进一步修改完善立法草案。

  作为全国第一部“治超”的地方性法规,2014年6月实施的 《安徽省治理货物运输车辆超限超载条例》,用法律的“利剑”有效维护了畅通有序的通行环境。半年多来,全省公路超限超载率由4%降至1%。

  为推进交通运输网络互联互通,我省不断深化交通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拆除横亘在行业、区域以及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壁垒。通过成立路警联合指挥中心,我省对高速公路网实现全程监控监测和统一指挥调度,并逐步拓展至全省的普通公路网。我省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的ETC系统已经与全国13省市联网并将扩展至全国。公路客运与邮政网络顺利对接后,全省1482个邮政网点年均代售汽车票18万张,为人们出行带来很大便利。民航与公路客运之间空地对接越来越顺畅,全省16个市的城市候机楼每年服务50多万名旅客。

  如今,人们的生活半径不断扩大,出行频率快速增加。通过大力营造畅通便捷的出行环境,交通运输领域的改革红利也正在不断转为民生新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