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改革开放的地标:小岗村继续当好“试验田”
《人民日报》( 2018年03月05日09版)
今年,我们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披荆斩棘,40年砥砺前行。小岗村的“红手印”,拉开了农村改革的伟大序幕;蛇口湾的摩天大楼,见证了不可思议的中国奇迹;黄浦江的滔滔江水,回响着浦东崛起的铿锵足音;中关村的创业大街,孕育着科技强国的澎湃动力;白洋淀的荡漾碧波,畅想着雄安新区的千年大计……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闯出了一条新路、好路,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
新时代属于奋斗者,属于改革者。“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今天,就让我们一路追寻改革开放的“地标”,共同展望中华民族的光辉未来。
雄安新区
描绘最美的图画
本报记者李丽辉段宗宝
“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是一项历史性工程,对于培育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引擎具有重大意义。”会计审计专家张连起委员表示。
今年春节,在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建设工地上,没有亲人相伴,3000多名建设者依然坚守在新区建设一线。“年有很多个,但这样的体验可能只有一次,值!”中建三局工人侯伟强说。
10万多平方米的建筑项目,主体结构全面封顶只用了1000小时,有30多项新技术运用于建筑建设上……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项目虽然是临时建筑,但其建造理念和品质体现了国际标准、中国特色,是“雄安质量”的有力注解。
“我一定要去那里看看,亲眼见证又一个伟大城市的兴起。”去年7月,教育部社科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丁金宏委员就和同事一道来到白洋淀。看着丛丛摇曳的芦苇和一望无际的水面,丁金宏思考着如何做好城市水生态的文章。“保护好、利用好白洋淀珍贵的水资源,是雄安地区乃至华北地区发展的关键举措。如何在雄安新区建立起水和人的良性关系,将为中国新型城市建设树立一个典范。”丁金宏说。
中关村
创新是最强“芯片”
本报记者贺 勇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和其他中国互联网创业者能够投身这样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是前所未有的机遇。”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代表说。
不到8年时间,小米从一家创业公司成长为近两万人的高科技互联网公司,离不开中关村优秀的创业环境。“对我个人来讲,创业生涯的关键一步,就是来到了中关村。中关村可以说是国内最适合创新创业的区域之一。”雷军说。
2013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委员到中关村开展集体学习。雷军至今记得那天自己怀着激动的心情向总书记现场汇报的情景。在这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
几年来,小米公司牢记总书记的叮嘱,一直坚持创新,不仅在商业模式,更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目前,小米在全球累计专利申请总量已达2.4万多件,授权总量已达5920件,约一半是全球专利。
如果说创新创业是中关村永恒的主题,那么改革就是驱动中关村创新与发展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的红利让小米等中国企业正随着中国走向世界的脚步,用创新产品说话,向世界传递着中国声音。
浦东打造开放新高地
本报记者郝 洪
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上海浦东发生了两件大事—3月1日,上汽集团获得了国内第一张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用牌照;此前两天,2月27日,浦东对外发布,建设“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的核心承载区。
“这不是巧合。”浦东新区区委副书记、区长杭迎伟代表说。在他看来,智能汽车产业的推进和“四大品牌”核心承载区的发展高度契合,无论企业,还是浦东新区,今天都站到了新起点上。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浦东开发开放28周年,上述两件大事中的关键词—“自贸区”“科技创新”“四个品牌”,恰是浦东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核心。
小时候“学农”才会去浦东的杭迎伟,如今将家搬到了浦东。“我们有东方艺术中心,有22公里贯通的滨江岸道,张江科学城有森林环绕。”杭迎伟说。从乡村到开发区,再到国际化都市,28年包容性发展,浦东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名片”。而它的国际化程度,你或许能在浦东各大超市里看到,在这里,你能找到世界各地的美味奶酪。
深圳
提供人生大舞台
本报记者吕绍刚姜 洁
“作为普通产业工人,我能一步步走到今天,应该感谢深圳、感谢改革开放。”富士康精密机械事业群技术员杨飞飞代表说。
杨飞飞代表认为,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是最有活力的城市之一,发展速度一直领跑全国。这座城市包容、开放、公平的生活和就业环境,为大量和他一样的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展示自身价值的大舞台。“无论个人、企业还是整座城市,今天的成绩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大环境。”
2003年,18岁的杨飞飞从一所技工学校毕业后来到深圳富士康工作,他从基层员工干起,一干就是15年。工作中,他潜心钻研技术,曾获得多项发明专利,并先后获得“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
“我在这座城市收获了事业,拥有了爱情,还组建了家庭。这些都是我当初不敢想象的事情。”在深圳工作,杨飞飞代表最大的感受,就是农民工群体无论是收入待遇还是社会地位,每年都在提高。“尤其最近5年,我们这样的一线工人是越来越受重视了。”
小岗村
继续当好“试验田”
本报记者孙 振邱超奕
江西农业大学副校长刘木华委员认为,40年前,小岗村首创的土地包产到户,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盘活了农村土地经济,推动了农业发展,更拉开了改革的序幕。
“芝麻开花节节高,多亏咱一直跟着改革走!”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笑得眼眯成了线,说起过去搂不住话匣:40年前,他贴上身家,和小岗村其他17户村民按下“大包干”的红手印;40年后,土地流转,搞农家乐,拿股权分红,样样没落下!
前几年,村里号召土地流转,“中央给咱指的路,一准儿没错!”老严把自家的土地流转出去。现在,老严不仅每年可以收取流转土地地租,其余时候还能经营自家农家乐,每年有20多万元进账。“当年包产到户是为了解决温饱,现在集中土地是为了更好地致富!”
就在今年,村里又传来了改革的喜讯。2月9日下午,包括老严在内的近百名村民代表在大包干纪念馆前,领取了第一次集体经济收益股权分红。
将来有啥打算?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村里打算抓住每年80多万人次的游客量,发展现代农业观光游,争创国家5A级景区,让更多村民都能在家门口就业。
40年,从包产到户,到人人持股,再到乡村振兴,一家人,一个村,紧跟着改革的路子,追逐着新时代的脚步,继续当好改革的“试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