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土壤”剥离毒品元素
28.06.2016 23:56
本文来源: 公安厅
2014年5月23日,国家禁毒办专门约谈安徽省、阜阳市禁毒委和临泉县党政负责人。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部署临泉毒品问题整治工作,省、阜阳市派出120余名干部组成工作专班进驻临泉,该县全党动员,全民发动,扭转观念,改善这片“土壤”从剥离“毒品文化”抓起,“打防控”三位一体,有效遏制了毒品问题蔓延的猖獗势头。2015年12月,临泉县被国家禁毒委确认由挂牌“重点整治”降级为“通报警示”。“6·26”国际禁毒日来临之际,本报特派记者深入临泉采访,试图再现该县禁毒工作的那根红线。
1980年前后,临泉县庙岔镇作为全国著名的牛、羊皮张交易市场,粗制毒品也由云南被带入,诱使当地吸毒人群以贩养吸。皮张市场萎缩后,毒品在该地呈泛滥趋势。1999年,临泉被列入首批13个全国毒品问题重点整治地区之一。经过数年努力,2004年该县毒品问题“摘帽”。但因长效管控机制未能有效建立,近年毒品问题沉渣泛起,2011年初再次被列为全国毒品问题重点整治县。此间,该县开展了“扫毒风暴”,“肃毒害、创平安”,“清剿毒患”等专项行动,2011年、2012年均基本实现了“两升一降”,即“打击毒品犯罪嫌疑人数、查处吸毒人员数上升,外地查获临泉籍外流贩毒人数下降”的目标,但2013年该县外流贩毒问题出现严重反弹,再次被戴上全国“挂牌重点整治”的帽子。
近两年来,省市主要领导先后亲临视察督战,县委、县政府理清思路,痛定思痛,扭转观念,走出禁毒新路。一是构建起党委主导、政府主抓的工作格局。以前,该县把禁毒工作简单地理解为是打击刑事犯罪、是公安机关一家的事,通过毒情的再次反弹,该县意识到,毒患不除,乃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心头之患,是拦路虎,是无底洞,由此构建形成党委政府主责、公安部门主力、禁毒委成员单位主动、工作机制主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禁毒工作格局,举全县之力,从根子上“铲毒”;二是建立长效机制。从过去急功近利于单纯地“脱帽”,充分认识到禁毒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着眼长远,决心打持久战,改善一方“土壤”,剥离毒品元素,肃清毒品文化,实现根本治理;三是形成“打控防”并举。以前“禁毒”就是严打,认为毒贩抓住,案件数就会降下来、毒情就会缓解,对县内涉毒群体管控不够。
该县禁毒办主任、公安局政委蔡彪介绍,目前从县领导到基层村干部,从公安民警到专职禁毒干部,都深深认识到:土地受到污染,生长出的农作物是有毒的;只要滋生毒品问题的土壤还在,毒贩子就永远打不完。为此,全县上下转变观念,解决禁毒整治核心的问题,打供应、控消费、重防范,把吸贩毒人员教育改造好、把普通群众隔离保护好,逐渐萎缩涉毒群体,改良毒品“土壤”,将毒品元素从临泉乡村和社会中逐步剥离出去。
身处临泉禁毒第一线,蔡彪深有感触。县禁毒办是全省唯一拥有独立编制,独立运作的部门,县委书记亲任县禁毒委主任。2015年12月,在国家禁毒办验收前夕,临泉县委书记邓真晓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五次听取汇报。成功实现降级后,全县禁毒工作不仅没有喘口气,这根弦反而绷得更紧了,因为他们从艰辛的一年苦战中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2016年前3个月,临泉县针对涉毒治安整治已成功地打了一个为期近百天的战役。今年3月,全县召开村干部以上的千人大会,该会由邓真晓亲自主持,县长梁永勤作禁毒工作报告,充分体现了县委、县政府对禁毒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巨大决心。各乡镇、部门积极行动,庙岔镇党委政府主动组织镇村干部响应全县“清剿毒品”行动,在民警配合下,挨门挨户走访清查;县公安局组织“禁毒宣传团”,由涉毒志愿者现身说法,走街串巷;县教育局组织全县公私立学校全体校长建立禁毒基地,或建成宣传长廊和橱窗。团委、妇联等禁毒委成员单位,助力帮扶毒品受害人员回归社会的“阳光工程”温暖人心。通过一系列运作,原毒品重灾区乡镇呈现出父亲举报儿子、妻子举报丈夫涉毒的局面,“涉毒败家、染毒可耻”的观念逐步形成,淳朴的乡风民俗和依靠劳动致富的观念正在回归。
本文来源: 公安厅
28.06.2016 2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