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收麦一天一夜睡俩小时 换3块手机电池《阜阳新闻网》
06.06.2015 15:35
本文来源: 农业机械化信息
颍泉区中市街道办事处的刘家林和农机打了二十多年交道,这名摸爬滚打在收种季节里的老农机手,一到农忙季节,就像打了“兴奋剂”一样激动:一天一夜睡两个小时依然精神抖擞,跑东跑西马不停蹄也不觉得累,一天下来才发现自己只吃了一顿饭…… “科技发展了,农机进步了,收种也更省劲了。”刘家林说,但午收夏种时节依然是农机手们盛大的“节日”。 忙着联系机器 面对面坐着都连续说不上几句话 5月31日,是颍泉区小麦开镰收割的第二天,由于头天晚上检修、调试机械,颍泉区家林农机综合专业服务合作社理事长刘家林和几位农机手直到凌晨两点才爬上床。 “赶紧起来,明天有雨,得抓紧抢收。”凌晨四点,刚进入梦乡的农机手就被大嗓门的刘家林喊醒。用水抹了把脸,草草吃了早饭,他们就开着联合收割机下地去了。 刘家林开始了忙碌的一天,身为合作社理事长,他担负着中市办中北社区4300余亩小麦收割和秋作物耕种的任务,忙碌不言而喻。 看到几台机子轰隆隆地下了地,刘家林这才放了心,他赶紧拿起电话联系其他机主:“喂,老张啊,你们从菏泽出发没有,啥时到阜阳?三台收割机、三台旋耕机可能到位?”“小李啊,抢收就是在打仗,你磨叽啥,上午七点半之前一定要到十里铺村!”“啥?犁铧子坏了,赶紧换啊!多买几个回来,备着!” 虽 然颍州晚报记者和刘家林面对面坐在地头,却没能连续说上几句话。“走,上车,咱去西头地里看看,边走边聊。”刘家林一边说,一边再次拨通了电话:“哪里的机子出毛病了?我这就到!” 有二十多年农机维修、驾驶经验的刘家林是一把好手,只要听听机器作业时的响声,就能把毛病判断个“八九不离十”。到了事发地,刘家林简单询问了情况后,自己发动了机子。几分钟后,他拿出扳子,拧了几个螺丝,然后再次发动,收割机就能正常作业了。 不知不觉已到了中午,刘家林和几位农机手来到路边的一家饭店,简单吃了碗面条后,他还不忘给地里正在忙活的农机手们带上几碗饺子。“没日没夜地忙,他们得吃好。” 下午两点,再次催了几遍调配过来的农机手后,刘家林亲自登上了一台收割机。几圈跑下来,已“灰头土脸”的他喝口水又吐出来,水的颜色都变了。“肯定苦,精神要高度集中,嗓子呛得跟冒烟似的,这份苦没有开过收割机的人很难体会。” 忙活一天一夜 睡觉时才发现没吃晚饭 两个多小时后,合作社的一名成员来到了地头,告诉刘家林,一家农户拦着旋耕机不让走。刘家林赶紧跳下收割机,骑着摩托车就去了事发地。 原来,由于秸秆潮湿,再加上粉碎机没调好,这户农家的秸秆没有彻底粉碎。旋耕时,成把成把的秸秆埋在了浅层土壤里,农户担心以后不好耕种。 “把秸秆拉出来,再粉碎一次,然后再旋耕。”刘家林一边调试农机一边告诉农机手再认真作业一遍。 “都是乡里乡亲的,老百姓种点地不容易,只要咱有条件,他们不满意的地方咱就得改。”朴实的刘家林憨憨一笑说,多年来,他几乎没和农户红过脸。 作为这片耕地上午收夏种的机具责任人,刘家林要协调秸秆禁烧、粉碎还田、抢收抢种等工作。他要把收割耕种的机械调配到位,要和农机手联系;要落实秸秆禁烧的工作,和当地村委会负责人联系;还要满足农户的收种要求,协调农户和农机手的关系…… “抱着一颗诚心,让大家共赢。问题虽然不少,但都能解决。”看着二次作业后,秸秆被彻底粉碎了,刘家林安慰了农户几句后匆匆离开了现场,另一边还有问题等着他处理。 维修、协调、调机子、计划收割地块,刘家林马不停蹄,为了抢收,直到31日晚,他还在多次催要机子。他们一直忙活到第二天凌晨,天空飘起小雨才回家。 而这一天一夜,忙碌的刘家林只睡了两个小时,手机电池换了3块。躺在床上,刘家林才发现,自己还没吃晚饭,拿个馒头啃了几口,就酣然入梦了。 午收跟着时代变 科技进步了,服务延伸了 1日、2日,阜城阴沉多雨,抢收暂停。刘家林喘了口气,就赶紧召集农机手,检修机械,计划天晴后的午收“硬仗”。 年过四旬的刘家林也一直跟着时代在变。“早些年,俩农机手一台机子,抢赶收割期,一片片地收割,倒也挣了些钱。但机械利用不充分,和外地协调得也不是很好。”刘家林说,2008年,看着外地好多农机手“抱团”后,刘家林在老家中北社区牵头成立了家林农机综合专业服务合作社。 “大家抱起团,一起联系活,按需分配;一起计划午收,‘抱团’外出收割。”刘家林说,由于合作社共享信息和维修、购机等资源,不断有成员加入。 “专人联系业务、专人购买配件、专人驾驶,各有分工、相互协作,效率明显提升,收入也明显增加了。”刘家林说,目前,已有200多人的合作社有200多台套相关机械,收割、装卸、运输、耕种、灌溉、打药等能为农户提供一条龙服务,同时,还能为成员提供购机、维修、保养等服务。 “科技发展了,机械改进了,咱们的服务也应跟着延伸。”刘家林说,目前,农村青中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留守妇女和老人在种地方面有些力不从心,农机专业合作社帮他们打理田地,是解决他们困难的好办法。“你付钱,我帮你收种、管理田间。” 带头人的思路和魄力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这个合作社能走多远, 2010年,家林农机综合专业服务合作社被评为安徽省第一批“省级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刘家林本人也获评“全省农机大户标兵 ”。 “下一步,我们准备根据当前形势,再添置几台玉米联合收割机和运输的车辆,组建维修服务队,完善组织管理结构,让合作社焕发出新魅力,为现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贡献力量。”刘家林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午收在变,情结依旧 采访中,刘家林多次强调,自己从事了二十多年的小麦收割,见证了小麦增收增产的渐变,也经历了收割形式的变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机械的多样化,人们午收更便捷、高效了,种地也更有奔头了。 尽管午收的形式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但对于农机手和许许多多从事午收工作的人来说,不变的是午收的情结。“一到午收的时候,就像休息了半年的战士要上战场一样,兴奋又激动。” 刘家林这种午收季的兴奋和千万颍淮儿女一样,充满着对丰收的渴望,逐年沉淀的午收情结也犹如老酒,愈久弥香…… 颍州晚报记者 徐风光/文 王彪/摄
本文来源: 农业机械化信息
06.06.2015 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