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门票经济依赖不能光喊口号
进入4月以来,九寨沟、北京故宫、珠峰等国内众多知名景区的门票开始执行旺季价格。记者注意到,与前几年不少景区纷纷上调门票价格不同,今年以来鲜有景区门票涨价的消息,甚至还有景区下调门票价格。去年9月,国家发改委和旅游局联合发文,要求至2016年8月原则上不得上调景区门票价格方案。专家指出,地方政府要适当跨越“门票经济”的低级发展阶段,把旅游产业链做长,优化游客情景体验,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摆脱“门票经济”依赖,实现旅游经济的转型升级。(4月10日中国新闻网)
今年没有出现过去几年国内景区攀比式上涨门票价格的现象,目前看起来,这是主管部门禁令发挥作用的结果,而不是景区及地方摆脱了“门票经济”依赖,失去了梯次上涨门票价格的热情。
如果一个景区,一个旅游城市,要摆脱“门票经济”依赖,通常需要具备足够的内生驱动力,要么是由于危机驱动,即“门票经济”严重影响到客流数量和景区、城市口碑,不进行改善就难以保证景区、城市经济平稳发展和增长;要么,则是景区、城市面临很强竞争,客流不足,摆脱“门票经济”、升值旅游经济,优化游客情景体验,就成为摆脱低水平同质化竞争的突围路径。
但在目前,对于国内多数知名景区和旅游城市来说,上述这两方面动力的困境背景都不存在——尽管国内景区门票定价高于国外其他一些名气更大、评级更高的景区,国内景区和旅游城市所能提供的配套服务、整体体验也略逊一筹,但中国国内旅游市场迄今仍在高速增长之中,大部分游客(旅游产品消费者)由于经济能力、时间等因素,在旅游目的地选择上的可选空间非常有限。也就是说,“门票经济”迄今为止仍然具备可观的庞大市场份额,反过来,即便地方政府和景区经营管理企业推出一些转型升级、升值再造的举措,短期内也难以见到成效,这些使得景区、旅游城市缺乏提升旅游经济发展质量、摆脱“门票经济”的足够动力。
这不能不让人想起我国广东、浙江等地的外向型出口加工行业的转型升级之困。这些地区的官员、学者提出转型升级,事实上是在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之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提出,但在当时,订单加工业的红利依然丰厚,因而转型升级的口号喊归喊,无论是基层地方政府,还是行业、企业的领头人,都缺乏推动转型升级的意愿,这在后来被概括为,有财力实施转型升级的时候,“不想转”。直到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国际贸易秩序发生重大震荡,出口加工业的火红行情不再,行业、企业受困,地方政府也开始面临相关的经济和社会压力,尽管此时确实有了转型升级的共识和动力,实施操作却必须同时考虑相应的社会承受力(例如就业不足带来的社会问题)。
言归正题,“门票经济”在目前,短期而言并不存在难以为继的危机。等待主管部门设置的涨价禁令过期,不排除一些景区仍将不管不顾地运作门票涨价。这也意味着,景区门票涨价,以及门票价格本身已处于高位运行,将使得旅游产品消费者负面感受不断得以累积——对于国内某些景区和旅游城市的负面感受,已经让部分具备经济能力的旅游产品消费者,不再将国内游列入可选清单。我国正在加快推进“一带一路”、亚投行等战略实施,多个双边、多边自由贸易协定洽谈也有望陆续签订,这些都将削平中国游客造访相关境外旅行目的地的签证障碍,并大幅降低成本。未来,会否出现更多消费者拒绝国内某些景区和旅游城市的趋势,这不令人感到忧心忡忡。
摆脱“门票经济”依赖,实现旅游经济的转型升级,从目前情况来看,相关景区、旅游城市的地方政府应当发挥主要作用,承担占大头的支出责任和主要的管理责任,而国家旅游主管部门则应起到必要的敦促推动作用。地方政府应当建立倒推机制,要求门票经济占景区、景区所在城市经济收入的比例,逐年下降,每五年要有一个显著的降幅,以避免重蹈国内部分地区出口加工业错失转型升级良机的覆辙。
文/郑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