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超级经济巨舰”合肥破浪前行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下,拥有2亿多人口,贡献全国24.5%总产值的长三角,已然成为一座世界级的“超级经济巨舰”,引领区域经济发展潮流。而合肥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如何勇立潮头、破浪前行,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6月29日下午,在安徽电视台《经济大讲堂》节目录制现场,来自政府、研究院所和媒体的经济专家齐聚一堂,畅谈长三角经济区的前景和未来,以及合肥应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对策和措施,现场“头脑风暴”激荡,“智慧火花”四射。
巨轮浮现:全球新中心,长三角将成“世界超级经济区”
“沪苏浙皖世界超级经济区已经浮现,身为安徽人的你我都是其中的一份子!”节目一开始,来自中国社科院的经济专家倪鹏飞就抛出这么一个令人无比兴奋的论点。
倪鹏飞认为,长三角经济区极具国际竞争力,其扩展具有必然性、必要性、可行性和可能性。“首先,长三角经济区内的城市融合愈发密切。从时间维度上看,长三角城市与上海的最短时间距离愈发缩短,城市之间可实现一日内往返,出现了‘两小时经济圈’。”
“从空间维度看,长三角的吸引力指数均值,呈现出平稳上升的趋势。”据倪鹏飞介绍,2003年的吸引力为4.014,2013年为4.129,2020年将达到4.562。这说明随着长三角城市数量的增多,中心城市上海能够在这一更大的区域范围发挥更强的辐射带动作用,产生更广的经济“外溢效应”。
“随着上海自贸区的获批,上海将会更加国际化,辐射带动力将更强。它甚至可能取代东京,和纽约、伦敦一起,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打造成为全球的新中心。”倪鹏飞说。
激情共舞:携手长三角,合肥区域合作发展大有可为
背靠大树好乘凉。如此美好的蓝图,对于合肥这个“新成员”来说,究竟带来哪些新优势和新机遇,我们又将迎来哪些新形势和新挑战。在互动环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韩冰与《经济观察报》经济研究院院长新望、《决策》杂志社编辑部副主任王运宝围绕这个“超级经济区”进行了交流探讨。
长三角经济区的不断扩大,其内在的发展逻辑是什么?合肥又有哪些优势和机遇?“大有可为!”韩冰用四个字来形容未来的前景,他说,自古以来,安徽都和长三角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今与长三角城市已实现了“2小时经济圈”,沟通更加密切。
新望则表示,长三角扩展的内在逻辑就是全球化,它要求我们区域经济一体化。长三角一体化的优势在于城市群化、都市圈化,得益于我们公路、铁路、水路等快速发展的交通条件。
“转移与承接,这两者实现了优势互补。”韩冰表示,长三角的沿海城市和内陆城市,已实现了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的有机融合,安徽就是东部向中西部产业转移的“桥头堡”。他还举例,合肥的经济指标中很大比例都是来自招商引资企业,大量外来投资都来自于长三角地区。
韩冰进一步说,从过去人才的“孔雀东南飞”,到现在的“沿江而上”,人才等要素的“流入”,充分展现了合肥产业承接转移的优势。合肥宜居又宜业,房价不高、环境优良、生活舒适,科技教育资源丰富,这吸引了大量资本、人才来肥投资兴业。
承接转移:承接又创新,科学定位打造特色产业
如果说,这艘“巨舰”将带我们来到富饶的“金色彼岸”,那么我们该如何在这行程中“共舞船桨”,与其他城市密切合作?合肥要怎样抓好机遇,突破口在哪里?
王运宝说,区域经济发展是“一盘棋”,在这棋局里,合肥找到自己的空间,发展要做到“大、高、新、绿”,即做大总量、产业升级、自主创新,同时做好生态保护。随着市场力量的逐步强大,在区域合作中政府管控与市场行为的关系。
在交流探讨中,大家认为,在国家层面建立协调机构,建立区域经济发展的“欧盟”,可对各地方政府进行有效协调,能真正实现持续有效的分工合作。
承接产业转移,该“拿来”什么,“输出”什么,又“发展”什么?几位专家纷纷各抒己见。“合肥在‘超级经济区’发展中既要深度参与一体化,也要防止碎片化,做好科学定位。”新望说,单纯的“承接产业转移”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而要解放本地生产力,发展好自己的特色经济,尤其是县域经济。“泉州现象”值得安徽及合肥学习借鉴,要把本土经济做好,晋江特色就是民营经济,一县一特色,真正做到“民有、民生、民享”。
对于这个观点,韩冰表示十分同意。他说,产业转移在经济发展启动时有其助推性,但也要发展自己的本土经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立了“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智能制造研究院、公共安全研究院等一系列研究院,就是依靠创新打造自己的“品牌”,形成自身的优势。
示范全省:当好“排头兵”,立全新标杆启跨越之旅
合肥既要参与国际、国内竞争,充当重要角色,同时也要以省会的角色,在安徽省内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在最后的互动环节,“网友微博墙”上,一位网友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对于省城合肥来说,怎样当好“排头兵”?
“‘排头兵’对于合肥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韩冰说,首先,要做大总量规模,要看到自己和发达地区的差距,以科学稳定的速度积极跨越赶超。既不能只看GDP,也不能不要GDP。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不发展死路一条。其次,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在承接产业转移时,不能只把别人不要的“捡过来”,要有自己的特色经济和特色产业。再次,要“跳”出合肥看合肥,与长三角的南京、苏州、无锡等发达城市比,主动拉高标杆、自我加压、负重前行。最后,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释放改革红利,确保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