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有哪些妙招?
↑黑龙江省肇东市昌五镇昌平村一个装满玉米的“科学储粮仓”(10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新华社哈尔滨12月31日新媒体专电(记者王建)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适应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我国产粮第一大省黑龙江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推动粮食精深加工,做强绿色食品加工业。“两头两尾”的妙招,带来了哪些变化呢?
抓好“粮头食尾”打造最大绿色食品基地
在黑龙江垦区八五二农场一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徐龙泉提起有机粮如数家珍。徐龙泉说,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将绿色有机品牌融入杂粮当中,使生产的有机芽豆、黄豆、黑豆、红小豆等杂粮产品成为高端产品,不但国内畅销,还远销韩国、日本。
位于绥化市北林区的大成福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感受到了绿色、有机带来的效益。合作社理事长贾洪涛说,合作社种植有机水稻使用有机肥,虽然增加了成本,但大米价格高出了好几倍,效益是非常可观的。“直接带动了社员增收,全村人均收入已达1.6万元。”
记者从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了解到,目前黑龙江省绿色食品认证面积达7400万亩,约占全国的1/5,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寒冬季节,黑龙江省海伦市工业开发区内的一家农字号食品加工企业格外热闹。在这家公司的一间厂房里,数十名女工正紧张地分装速冻粘玉米。一位领班工人告诉记者,这是有机粘玉米,市场零售价要达到3块钱一根,批发价也要1块5毛钱,企业年生产1500万根还供不应求。
为了“卖得更好”,这家公司围绕粘玉米生产,已形成闭合的循环农业,建立了产品可追溯体系。消费者扫一下二维码,从玉米种植、收获到生产加工等所有环节均可一目了然。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介绍,目前黑龙江省绿色、有机企业总数达700家,认证绿色、有机产品已达2100个。
以“农头工尾”推动玉米深加工
近日,在中粮生化能源(肇东)有限公司门前,一辆辆卖粮车在凛冽寒风中排起长队。这家企业主要生产燃料酒精、食用酒精、DDGS高蛋白饲料等产品。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石晓梅说,玉米价格下跌,降低了原料成本,对加工企业来说是一大利好,去年公司收购玉米80万吨,今年预计收购110万吨至120万吨。
今年是东北玉米临储政策取消、实行市场化收购第一年,随着玉米价格下跌,黑龙江省不少玉米深加工企业加大马力扩产能。在黑龙江成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的厂区内,新增产能设备已调试完。“知道调整玉米临储政策后,公司扩大了产能。”公司董事长王成福说,公司原来的年玉米加工能力30万吨,今年增加到75万吨,翻了一番还多。
黑龙江隆信锐意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从事蒸汽片玉米生产,为伊利、蒙牛等国内大型奶制品加工企业的牧场提供蛋白饲料和能量饲料。公司董事长何彦辉说:“以前实行临储收购时,企业只有一条生产线,产量低,产品单价高,盈利能力弱。今年公司又上马一条生产线,产能增加60%,通过深加工,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
为支持玉米深加工企业,黑龙江省对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0万元或年加工能力10万吨及以上的玉米深加工企业给予补贴,每吨补贴300元。记者从黑龙江省粮食局了解到,2016年黑龙江省玉米深加工能力可由180亿斤增加到220亿斤左右。
“量大链短”加工能力仍待提高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开发成绩明显,但大而不强、总体效益低等问题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显示,黑龙江省绿色有机原料产量去年达到2400万吨,但加工量只有1350万吨。此外,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绿色食品加工企业仅占20%,产值亿元以上企业仅占15%,60%左右的企业仍以初级加工为主,产品单一,产业链条短,没有形成强大的产品优势。
尽管在玉米价格下跌和深加工补贴政策刺激下,今年玉米深加工能力提高,但相对庞大的玉米产量来说,玉米加工能力仍然较弱,就地转化能力不足。数据显示,黑龙江省玉米播种面积在1亿亩左右,是全国第一玉米大省。2016年玉米产量在1000亿斤左右,约是吉林和辽宁玉米产量的总和,但加工能力还不如吉林。今年黑龙江玉米市场化销售量在800亿斤左右。随着市场化收购推进,黑龙江玉米就地转化能力不足的问题愈发暴露。
为进一步提高全产业附加值,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等专家建议,绿色食品开发要向精深加工方面调,加大畜产品、山特产品,特别是系列产品、精深产品的认证力度,切实优化认证产品结构。同时引导绿色食品基地和企业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营销、品牌化运作的发展道路。
黑龙江省粮食局有关负责人建议,相关部门应鼓励支持现有企业扩大规模,加快新上一批玉米淀粉、燃料乙醇、食用酒精、蛋白饲料等玉米深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增加玉米加工转化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