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信心 掀起“双创”浪潮

11.03.2016  02:07

    当前受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和国内经济“三期叠加”等因素影响,民营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紧张、需求不足、成本上升、利润下滑等生存困境,破产倒闭风险从小微企业向大中型企业蔓延,部分民营企业家因而出现信心不足或思想动摇的苗头,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展迷茫。民营企业家对向哪个方向发展顾虑重重,对投资普遍存在看不到底“不敢投”、融不到资“不能投”、赚不到钱“不想投”心理,对转型升级普遍存在“不愿转、不敢转、不能转”情况。

  二是创新乏力。由于技术创新服务不足、创新人才难找难留、知识产权保护困难,民营企业普遍存在重生产轻研发,重引进轻消化吸收,重模仿轻创新现象。据统计,2012年-2014年,我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的研发强度小于1%的企业数占比依次为50.2%、52%和49.4%,显示有一半的企业研发强度处于较低水平。

  三是精神退化。一些企业家随着财富积累和内外在环境变化,不愿再冒险和创新,资本扩张动力减弱,实业精神退化,对财富从投资赚钱转向财产保值,特别是想“歇业”、“套现”,甚至“一走了之”。

  四是环境焦虑。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企业的劳动力、土地、技术等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企业融资成本与流通成本居高不下,一些隐性收费项目屡禁不止,企业的生存压力进一步加大,迫切需要政府的关心帮助。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激发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创业创新的源动力。越是在困难的情况下,越要激发企业家精神。激发企业家精神,就是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导向,着力优化民营企业家创新创业体制环境;就是要深入推进法治建设,依法保障企业家的财产权和创新收益;就是要积极宣传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创业创新、守法诚信、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先进典型,彰显企业家良好社会形象。

  二、最大限度释放创新创造潜能。产学研脱节影响企业创新、产业转型。要以利益为纽带,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建立产学研合作风险补偿基金,激发创新动力;加快改革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收益分配制度和转化机制,完善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着力破除大众创新创业障碍;加快改革科研项目管理机制和经费分配机制,引导科技资源向企业倾斜;探索建立由国家机制保障、行业政策引导、商业保险机构参与的大学生创业保险制度,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提高知识产权申请、维护费用的财政补贴标准,营造支持创新、宽容失败、开放包容的良好氛围。

  三、加大对企业的精准帮扶力度。建议国家层面降低社会保险费,研究精简归并“五险一金”,对中小企业实施“阶梯性”的社保政策;加大对各类中小企业发展扶持资金的统筹,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制定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财税政策,明确政府采购中小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最低比例;设立中央财政持续支持的中小微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构建适应中小企业投融资需求的中长期资金筹集机制,引导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产业投资等基金支持企业创新发展。

  四、努力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核心要义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要完善规则,厘清政府职能边界和企业经营边界,尽快出台政府权力清单和企业投资负面清单,破除关系型政商行为模式,政府要敢于担当,企业要守法诚信。二要继续推进简政放权,减少许可事项,规范行政处罚,落实税收法定。能由行业监管和市场自行调整的,一般放弃前置审批。三要推进政企沟通常态化。政府和企业应彼此尊重,良性互动,建立交往规范、合作共荣的新型政商关系。

  (全国政协常委,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省工商联主席 李卫华)

  责编:宣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