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中药材产业,还需“对症下药”

19.10.2015  06:56

   90%以上的药企是饮片生产企业,产品附加值不高

    ——产业层次不高,以原材料粗加工为主

  金秋的“药都”正是药材收获季节,空气中弥漫着一股中药的香味,沿途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杜仲路、芍花路……各条以中药命名的道路,见证着这座城市与中药的不解之缘。

  10月13日,早上7时不到,亳州市中药材交易市场内已经人头攒动,挤满了摊贩和药材采购商,摊前各色中药材有序罗陈,散发着特有的香味,不时有三轮车带着一袋袋药材离开市场。这里是国内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拥有1000多家中药材经营店面,6000多个摊位,每天上市的药材品种有2600多种,每天的客流量3万到5万人。

  “亳州中药产业有两个全国最大,中药材种植面积全国最大,中药材交易量全国最大。 ”安徽省中药材商会会长卢景川介绍,在亳州中药产业集聚基地谯城区,现有中药材种植面积近百万亩,约占全省的60%和全国的10%;中药材销售专业市场7个,中药材经营户7700多家,从业人员近百万人,2014年中药材交易额突破200亿元,占全国中药材市场交易额的四分之一。

  强大的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是“药都”引以为傲的资本,但是长期以来,产业层次不高,集群度不强,品牌建设不够,中药材产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偏低,制约着亳州中药现代化、产业化建设步伐。

  “亳州中药产业主要以原材料的生产或粗加工为主,90%以上的药企是饮片生产企业,产品附加值不高。 ”亳州市药业发展局副局长陈群介绍。

  “我们生产的药材和饮片低价出口到国外,国外企业加工成‘洋中药’再高价卖到国内,价格会翻很多倍。 ”安徽中医药大学科技处副处长吴德玲介绍,“洋中药”的流入一方面是因为我们中药保护不力,导致中药秘方大量流失,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我们自身研发能力不足,不能有效发掘中医药宝库。亳州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其实是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的缩影。据了解,海外中药市场上,中国拥有专利权的仅为0.3%,日本和韩国所占比例则超过70%。海外中药市场规模近300亿美元,中国制造的中药占比却不到5%。由于研发投入不足和科技水平滞后,我国长期徘徊在中药产业链的低端。

10月13日,在安徽济人药业有限公司制药车间,工人们正在检验药品。

记者 范克龙 摄

    100多家中药企业产值,抵不上外省一家企业产值

    ——产业大而不强,缺乏科技支撑

  “我省虽是中药资源大省,却不是中药产业强省。”吴德玲认为,目前我省中药材产业大而不强,产业结构中深层次问题和矛盾制约着中药产业的发展,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是中药产业转型发展中的核心命题。

  在陈群看来,亳州医药企业规模小而分散,缺乏龙头企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亳州有100多家中药企业,但是2014年规模以上药业工业总产值只有193亿元,而江苏省扬子江药业一家企业的产值就达342亿元。 ”上半年,我省大型医药企业数5家,占全省消费品工业企业数约1.73%,医药主体企业规模偏小,拉动作用不明显。

  缺乏科技支撑,企业创新能力和动力不强,产业层次不高,主要还是以销售原材料或粗加工输出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陈群介绍,在亳州市中药企业中,仅济人药业、华佗药业和九方药业等少数几家企业以中药制剂生产为主,其余全为饮片加工企业,产品附加值不高。

  北京同仁堂(亳州)饮片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颜士华介绍,中药饮片市场门槛低,大小企业都能做,竞争激烈,利润率不高。由于缺乏严格的质量检测评价标准,导致药材品质良莠不齐,甚至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导致优质药材不能优价。

  人才、特别是高端科研人才等缺乏,也是制约中药产业发展的瓶颈。我省中药企业、科研机构规模较小,科技创新投入和技术储备不足,开发水平不高,产品满足不了市场的要求。中药企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较弱,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足,产学研结合不够,缺乏高科技的龙头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产品较少,产品雷同。

  “传统中医人才培养方式是师带徒,年轻医师能够在实践中学习,有培养过渡期,现代学校教育不具备这种条件,进到医院后年轻中医师往往没有病人,甚至不能开处方,导致中医师流失严重。 ”吴德玲说。

   一个中药单品年销售额达3亿多元,远销20多个省市上万家医院

   ——发展中药材精深加工,向产业链的中高端延伸

  2010年4月,玉树地震灾区迎来了两辆装满中药的卡车,车上装的是安徽济人药业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新药疏风解毒胶囊。因抗病毒疗效好、安全性高,该药多次入选国家卫计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防治流感等推荐用药。

  “去年企业总销售额10.7亿元,仅疏风解毒胶囊一个单品销售额就达3亿多元,产品供不应求,远销20多个省市上万家医院。 ”济人药业董事长朱月信自信地介绍,这主要归功于企业积极地转型升级,加强科研投入和产品研发。近年来,做中药饮片起家的济人药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由原来的单一中药材种植和饮片加工,向产业链的中高端延伸,重点发展中成药。

  “我们始终把科研和技术创新放在突出位置,每年至少要拿出销售总额的5%投入研发。 ”朱月信说,济人药业正在加大新药的开发力度,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除了中西成药研发外,济人药业还加大了中药提取和中药配方颗粒的研发力度,建成了1万平方米的高科技中药提取车间,年提取中药材1万吨。

  安徽广印堂中药有限公司也在积极调整产品结构,由过去单一的饮片生产向多元化产品结构转变,目前企业生产的中药提取物已经进入日本、韩国等地市场。 “日企在中药现代化研究方面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尤其他们对产品质量严格控制和科研投入的努力。 ”广印堂总经理王琛介绍,日本企业对原材料品质的控制非常严格,具体到每块土地的水分、土壤成分、施肥,都要掌握一清二楚。

  “中药若想获得较大的发展,一定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用现代医学和科技手段,发掘中医药宝库。 ”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副院长陈卫东认为,中药要改变过去“机理不明、组分不清”的现状,学习国外先进的科技手段,对药品成分进行定量分析,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陈群认为,中药产业应该建立全过程的质量标准化体系,从源头上保证药品质量。我省要充分发挥中药材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条,培育大品牌,大力发展中药材精深加工和中药材贸易;利用现有产业基础,以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中药提取物、中药保健品、中兽药生产为重点和特色,培育龙头企业,逐渐形成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区。

   ·新闻背景·

  推进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推进中药生产和中药材加工企业在中药材产区建设稳定、可控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促进优势中药材向最佳种植区域集中。力争皖北、皖西、皖南地区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00万亩、40万亩、50万亩。继续推行中药材种植GAP认证、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无公害产品认证、有机产品认证,实行全程质量监控,不断提高中药材质量。

  推进中药材市场体系建设。加强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市场的信息、包装、仓储、冷藏、运输等功能,提高辐射能力,使其成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年交易额占全国25%以上。

  推进中药材加工规模化。拓宽中药材产业链,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和中成药等主导产品的同时,积极向食品、保健品、日化及消毒杀菌产品等领域延伸。

  推进中药材的研发。建立中药产业技术平台,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和无公害栽培;加强产学研结合,发挥加工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在研发中的作用,加快科技项目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开展中药材标准化研究,积极参与无公害中药材标准的制定。 ——摘自《安徽省中药材产业化“十二五”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