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江淮:推广绿肥养土地 生态农业提品质

17.04.2016  03:25

  “花草种三年,瘦田变肥田”。为实施国家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我省在桐城市恢复和发展红花草种植。

  时值季春,桐城嬉子湖畔,春风和煦。临近的金神镇玉嘴村,田野里锦簇的红花草到了盛花期,紫粉色的花儿连片绽放。随着插秧季到来,红花草即将被翻耕入地,变成绿肥,滋养田地。记者近日随省循环经济研究院、省农委一行到桐城市,一探红花草种植推广现状。

  红花草,学名紫云英,是水稻产区传统的绿肥作物,在安徽的种植面积曾高达1500万亩/年。但上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化肥的大面积应用,红花草种植面积大幅萎缩。如今,随着多功能大循环农业应用、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引导,红花草再度大面积盛放。

  “前些年大量使用化肥,污染增多,地力下降,农产品在色、味、形方面不如从前。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引导农户扩大种植红花草、循环利用农家肥。 ”站在鲜花盛开的田块边,金神镇玉嘴村党总支副书记王仕发向记者表示。

  “种红花草,肥田哦! ”种有4亩田、61岁的季桂兰高兴地对记者说。王仕发说,村里去年已引导农户种植各类绿肥1500余亩,计划一两年内让绿肥在村里全覆盖。

  农谚云:“花草种三年,瘦田变肥田”。其“秘密”何在?省农科院2007年以来形成了以王允青研究员为首席的绿肥研究团队。该团队在桐城市吕亭镇新店村建立了绿肥研究核心试验区。在新店村试验区,记者看到,田块里不同品种的红花草争相盛放,每个品种方阵旁竖立着名称牌,皖紫2号、弋江紫云英、余江大叶等名称牌一字排开。

  王允青说,每年9月,红花草与水稻套种。来年4月中下旬,红花草盛花期后,即被翻耕入地。农户随后灌水沤田,7天至10天后栽秧。红花草作为绿肥,发挥的作用在于能丰富土壤中的营养物质、改良土壤物理性状、增加主要作物产量、净化美化环境。其原理在于,红花草含有氮、磷、钾、锌、锰等多种养分,肥力稳定而持久。绿肥根系对土壤有较强的穿插与挤压作用,使土壤的渗透性提高。

  红花草是个宝,推广有何难度?桐城市种植业管理局局长方兴龙表示,农业生产过分依赖化肥,对种植紫云英的生态效益认识不足;紫云英品种混杂退化,鲜草产量下降。从发展生态农业入手,桐城市正恢复和发展紫云英种植,将其作为主要节肥措施,通过资金引导、技术示范等,走循环利用之路。

  省农委副主任王华表示,我省正实施国家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在多地推行绿肥种植。进一步推广,需要通过经济、法律、示范等方式落到实处。

  “农业发展,要注重‘靠地养地,养地用地’。 ”一路考察,省循环经济研究院院长季昆森说,种植绿肥不仅能降低成本、提升质量,还能养地,由此是多功能大循环农业的重要节点项目,实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来源: 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作者: 夏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