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10月22日至24日,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带领省党政代表团以“全面学习对接沪苏浙,携手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为主题,主动赴沪苏浙开展学习考察和高质量对接合作。
赴一市两省对接期间,省党政代表团聚焦“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座谈交流了携手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思路举措和进展,深入考察了一批科研机构、产业园区、新兴产业、城市发展和公共服务项目,签署了多项合作框架协议和重大项目合作协议,考察对接取得丰硕而务实的成果。
考察对接“高质量”
——主动作为深度对接,进一步凝聚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合力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习近平总书记宣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周年之际,安徽省党政代表团积极行动、主动作为,赴沪苏浙考察对接,与沪苏浙党政领导举行高规格座谈和全方位交流,务实高效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安徽主动作为深度对接,进一步凝聚了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合力。 ”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天培介绍,这次省党政代表团赴沪苏浙考察对接的主要目的有三个:一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国家规划纲要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会议、芜湖会议精神,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生根。二是深入学习沪苏浙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查找差距、提升水平。三是推深做实国家规划纲要确定的合作项目,加快取得实质性合作成果,更好促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提升政治站位,共同推进国家重大战略贯彻落实。一市三省深入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牢把握中央赋予的战略使命,认真落实国家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重点任务,合力将长三角地区建设成为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
坚持各扬所长,着力提升区域发展整体能级。沪苏浙皖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开放合作、生态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各具优势、各有特色。全面落实习总书记指示精神,充分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牢牢把握“一体化”的核心内涵,深化分工合作,促进优势互补,进一步拉长长板,积极贡献长板,携手做好长三角“1+3>4”这篇大文章,共同推进上海“五个中心”、江苏“一中心一基地”、浙江“一极一翼一园一区”和安徽“两地一区”建设再上新台阶。
强化项目带动,加快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快车道。抓住项目化带动一体化这个关键,推动各领域互动合作、深化对接,重点围绕区域协调发展、产业协同创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等,谋划推进一批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平台建设,促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合作成果“实打实”
——多主体多领域多层次开放对接,签署15项会谈纪要和合作协议,带动市县、开发区、企业与沪苏浙加快合作
据不完全统计,达成了118个合作事项,其中产业类5亿元以上合作项目79个,总投资接近1200亿元……省党政代表团此次赴沪苏浙考察对接,聚焦国家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事项,开展多主体多领域多层次开放对接,签署了15项会谈纪要和合作协议,同时带动了市县、开发区、企业与沪苏浙加快合作,形成了一批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果。
在创新共建提能力方面,共同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推动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共创,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加强苏南、杭州、宁波温州、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作互动,支持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四城同创”推动产业和技术创新。联合组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集中突破一批“卡脖子”核心关键技术。加快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优化,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科技文献、科技数据等科技资源合理流动与开放共享。签约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马鞍山成果转移转化基地等科技创新项目。
在绿色共保防污染方面,以皖南-浙西-浙南山区为重点,共筑长三角绿色生态屏障。加快打造长江和淮河-洪泽湖生态走廊。实施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第三轮试点,与浙江省人民政府签署合作意向书,共建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开展长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试点,推进建立淮河流域重点区域(洪泽湖)生态补偿机制。深入联动实施大气、水、土壤环境治理,统一固废危废防治标准,建立联防联治机制,完善危废产生申报、安全存储、转移处置的一体化标准和管理制度,防范二次污染和次生环境风险。切实做好第二届上海国际进口博览会、第十九届杭州亚运会等重要活动期间的空气防治联动联防。
在民生共享便利服务方面,签署“名城名镇名村名山名湖名园名馆”国际精品线路框架协议、长江三角洲区域汽车运动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强皖-沪森林湿地旅游康养业合作发展框架协议、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对口支持及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文化旅游、健康养老、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共建共享。支持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推出杭黄国际黄金旅游线等精品路线和特色产品、共同打造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整合区域内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互联互通的红色旅游线路,探索推出“畅游长三角”“惠民一卡通”等。
深化合作“怎么干”
——全面对接对标沪苏浙;全面落实对接签约事项;全方位建立健全对接机制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国家的‘大战略’、安徽的‘大机遇’。我省将进一步拓展深化对接合作,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作出安徽贡献。 ”张天培说。下一步,安徽将在上海龙头带动下,携手苏浙,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国家规划纲要及安徽行动计划明确的重大任务落实,统筹推进高质量“一圈五区”建设,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贡献安徽力量。
全面对接对标沪苏浙。沪苏浙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及在城市新区规划建设、先进制造、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为安徽下一步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我省提出,将强化对标意识,借鉴吸收好经验好做法,在思想观念、工作作风、营商环境等各方面进行全面对接,奋力开创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新局面。
全面落实对接签约事项。落地落实本次考察对接期间形成的会谈纪要和合作协议,加快形成一批示范性、标杆性、带动性的合作成果。同时,紧扣国家规划纲要和安徽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各地、各部门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继续加强与沪苏浙对接合作,再谋深谋实、推深做实一批具有合作基础、基本达成共识的重大项目和事项。
全方位建立健全对接机制。科技创新方面,推进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健全开放共享合作机制和常态化联络机制,探索规划联动、项目联动、平台联动、人才联动,共同打造全国原始创新策源地。产业合作方面,在长三角“三级运作”机制框架下,发挥好市场主体作用,建立产业转移与承接合作工作机制,积极探索产业合作、园区共建新模式,重点推进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联盟建设,加快建设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宁滁和宁马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态环保方面,重点围绕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建立协调联动和工作推进机制,构建区域交流合作平台。文化旅游方面,深化长三角文化和旅游合作协调机制,共同推进“七名”精品线路等。
[ 编辑: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