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了40年面人 芜湖非遗传人想招个重情义的徒弟

29.02.2016  11:16

 

  民间艺人刘银亮在捏面人

  中安在线讯 据芜湖新闻网报道,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捏面人这项民间艺术的价值自然不必多言。可惜的是,市面上捏面人的手艺人不多见了,真正愿意学习这门技艺并传承下去的也不多。目前,作为芜湖市为数不多的捏面人艺人刘银亮感叹,想找个有情有义的好徒弟真不容易。

  为捏面人毅然辞职

  刘银亮是上世纪60年代生人,父亲一直有病,全家靠母亲做小工维持生活。由于家境原因,刘银亮也没上过几年学。13岁左右的时候,刘银亮的大哥在外面学了点捏面人的皮毛,能捏一些兔子、小鸟之类的简单造型。就凭这一手,每天也能挣上一两元钱,让家里有所补贴。

  看到大哥能为家里挣钱了,刘银亮也央求大哥教一点。说到已过世的大哥,刘银亮有些唏嘘。可能是心灵手巧,刘银亮不但将大哥的一点手艺全学到手,而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大哥也夸他,“真是学这行的料”。

  于是,刘银亮越干越有劲,白天晚上琢磨,省下一点钱就买材料练习,甚至还买回别的老艺人的作品回家“解剖”学习。刘银亮说,当时学这这行一是想学好点能为家里多挣钱,另一方面实在是喜欢。

  到了20岁的时候,父母托人将刘银亮安排到一家街道工厂工作。刘银亮说,当时的人都觉得,不管你挣多少钱,都不如“有单位”让人高看一眼。尽管有了单位,但工作之余,刘银亮还是抽空捏面人。进厂两年后,刘银亮最终还是适应不了,他说他的心思整天就放在捏面人上,而且厂里工资太低,他最终辞职而去。这在上世纪80年代初还是不多见的,而父母也只能叹了一口气就随他去了。

  不畏艰辛走四方“卖艺”

  按刘银亮的话说,辞职后的几年是他这辈子最快乐的日子。在他之前捏面人卖面人的日子里,也结识了一些老艺人。他回忆说,大概在1983年,他带着所有捏面人艺人该有的家当,骑上一辆自行车一路向南。按现在的话说,刘银亮开始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他一路经过南陵、宣城、池州,然后去了浙江沿海,又去了江西景德镇、赣州,再一路骑行,到了广州。每骑行到一个稍大的集镇或县、市,他都会根据生意的好坏停留或长或短的时间。每天一早他会在旅馆做好当日捏面人的准备,然后走街串巷,生意好的话,手头上忙不停。他说,那几年他就是自由自在跑江湖。捏面人卖面人之际,他还不时找同行交流,观察各色人物。到了广州后,他又折返往北,到了湖南、湖北,然后又到合肥、江苏、山东、河北,最终到北京。

  回忆起几年在外的漂泊,刘银亮非常开心,他说春天里江西那个油菜花可漂亮了,一大片一大片的,而且很多地方的人都喜欢面人。对于夏日骑行的暴晒、突然来的暴雨,冬天的鹅毛大雪,甚至恶人的敲诈,刘银亮反而不以为意。

  回芜湖后不久,刘银亮就成家了。1997年,刘银亮不幸病倒了,一病就是十多年,不能继续到外面捏面人了。

  2012年,随着身体稍微好转,以及热心人的鼓励,刘银亮又重出江湖。不少老板开业都会请他去露一手,增加一些人气,一些小学、幼儿园也会请他给孩子上上课,他都欣然前往。让他高兴的是,“想不到我这捏面人也能到讲台上”。

  想找个有情有义的徒弟

  重出江湖后,刘银亮宝刀未老,而且挺受欢迎,别人选个造型,他立马就能活灵活现地捏出来。在他家,记者看到他的作品中,除了传统造型外,还有现在的很多卡通造型。尽管如此,他说不能和年轻时比了,他现在肾萎缩,身上没什么力气,一个月干不了几天。而且随着年岁增加,估计过几年后,他的眼睛会花、手会抖。如果是到了那一步,也干不了这个了。

  在听说自己这门手艺竟然还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刘银亮心里有些焦急。他不想把这门手艺断在自己手里,希望能有人来学。让他遗憾的是,他的两个儿子都学不会。

  这几年,也有不少人来找他,有的人是好奇学两天就坚持不下去了,有的人只想着挣钱。对于很多想和他学的人,刘银亮说,单是情义方面这些人都不及格,他说他们那一辈人讲究这个,他不希望教出的徒弟无情无义。他希望以后的徒弟不说怎么孝敬他,起码能逢年过节看看他,有空的时候陪他聊聊面人、讲讲话。

  对于刘银亮想找徒弟的想法,记者走访了一些朋友。大多数认为这是个好手艺,但是要学到什么样的程度才能凭此维持生计,这让他们担心。此外,许多年轻的父母也说,让孩子学着玩可以,作为事业来做还是让人疑虑。

责编:胡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