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江豚 留住长江的“微笑”

15.06.2016  15:08

  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及南京师范大学的科研人员在为江豚建“家谱”。

   “江豚数量锐减,如不采取有力有效措施,若干年后长江干流将难觅江豚身影。 ”

  每天早上7时20分,郑邦友准时从家出发乘车去上班。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坐落在铜陵市大通镇的一个沙洲上,距离市区30多公里。身为局长,郑邦友每天要先乘一个小时公共汽车来到永平渡口,再乘船到鹊江对面,然后步行到单位,全程耗时约两个钟头。

  “渡船40分钟一班,按点开船,错过了就要再等40分钟。 ”日前,记者一行在前往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路上,郑邦友不时看着时间,以确保赶到渡口时船还没开。

  登上渡船,马达声轰鸣,顿时打破了鹊江的宁静。鹊江是长江的一个支流,江面上可以看到一些巨型货船。

  郑邦友向记者介绍,铜陵淡水豚保护区成立于1985年,从大学毕业分过来,自己在这里工作了30多个年头。保护区的前身是铜陵白鱼豚养护场基础上建立铜陵淡水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将铜陵淡水豚类省级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当时长江江豚数量很多,我们的工作重点在白鳍豚保护上,江豚主要是作为实验对象,饲养江豚也是为了饲养白鳍豚做准备。 ”郑邦友说。

  “上世纪80年代白鳍豚的数量已经很少了,有时候半个月也找不到一头,好不容易找到了却捕不到。我们捕了10年,也没有捕到1头白鳍豚。 ”郑邦友介绍,白鳍豚异常灵活,游速非常快,调查队的船往往发现了也跟不上,加上长江地形复杂,水流急,捕捉难度非常大。

  “我们的初衷是想捕捉白鳍豚,将其放到安全的水域人工饲养,然而由于当时保护资金和技术上的短缺,迁地保护工作一拖再拖,到真正下决心有能力去捕捞白鳍豚时,长江里的白鳍豚早已不见踪迹。 ”郑邦友不无遗憾地说。

  “白鳍豚的功能性灭绝对于我们来说是很惨痛的教训,所以现在江豚的保护绝对不能重蹈白鳍豚的覆辙。 ”安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于道平介绍,当前江豚保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如果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若干年后,这一物种势必步白鳍豚后尘,长江干流将再难见其身影。

  据《2012长江淡水豚考察报告》显示,现存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约为1040头,不到十年前的一半,比大熊猫还少,并呈加速下降趋势,其中长江干流种群年均下降速率为13.73%,超过2006年以前的两倍。 “长江江豚处于长江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顶端,不仅是长江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也是长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指示种。江豚的生存危机本身就像一个警钟,警示着整个长江生态系统的恶化。 ”于道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