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穷根”还需打好“基础”

22.09.2014  10:56

  在国家级贫困县太湖的牛镇镇,近日,依托省实施人口基金助学成才项目,开展贫困女大学生救助活动,对今年新录取的5名计生家庭贫困女大学生,每人发放了2000元“生育关怀·幸福家庭”人口基金助学款,圆了孩子们的大学梦。据了解,今年全省将继续有1万名特别贫困的计划生育家庭大学生得到资助。

  目前,我省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区)共有20个,贫困人口309.7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的54%,平均贫困发生率为16.2%,比全省高5.5个百分点。扶贫开发任重道远,其中,困扰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亟待完善。

   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提高

  2013年,我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共实现生产总值2401.6亿元,与2005年相比,年均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到2392家,增长1.9倍,其增加值2867.7亿元,增长8.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3.8亿元,增长2.9倍。

  经济的快速发展,让贫困地区的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2013年,我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631.4元,与2005年相比,年均增长12.8%。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数达到702个,平均每个县区35.1个,比2005年多168个,平均每个县多8.4个。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床位数70314个,比2005年多58332个,平均每个县区增加2916.6个。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3.8万人,增加27.7万人,增长106.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1721.7万人,参保覆盖率达到94.3%,提高83.9个百分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990.1万人,参保覆盖率54.3%,提高52.2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及民生支出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2013年,我省扶贫开发重点县财政支出572.2亿元,比2005年增长5倍,年均增长19.5%。公共财政的各项支出中,农林水事务支出128亿元,比2005年增加123.5亿元,年均增长45%;科学技术支出9.3亿元,增加8.9亿元,年均增长43%;教育支出131.9亿元,增加96亿元,年均增长15.5%。“财政支出更多地投向公共基础建设领域,为民生改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产业发展不平衡公共事业仍滞后

  去年,我省扶贫开发重点县三次产业结构与2005年相比,一产下降10个百分点,二产上升14.9个百分点,三产下降4.9个百分点。与全省三次产业结构相比,一产高15.5个百分点,二产低12.9个百分点,三产低2.6个百分点。省社科院城乡研究所副研究员张谋贵认为:“我省扶贫开发重点县产业结构虽发生了较大变化,一产占比下降明显,但二、三产业发展仍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三产水平亟待提高。

  文化、医疗、养老等公共基础领域的不足制约着贫困县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013年,我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共有剧院影院20座,平均每个县(区)1座。有体育场馆39座,平均每个县(区)1.9座。偏远的乡镇甚至一些县城都没有正规的影院或者体育场馆,远远满足不了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养老和医疗领域等不论是硬件条件还是人员配置仍明显不足。20个县区的医疗机构床位数4.1万个,每万人拥有床位25.6张,比全省少21.2张。医疗机构技术人员4.3万人,每万人拥有26.9人,比全省少15.2人。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702所,每万人拥有0.4所。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共拥有床位7万张,每万人拥有43.4张,比全省少3.4张。

   完善基础设施突破扶贫瓶颈

  融资难一直是制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目前金寨县已建成24个、在建14个农村金融服务室;建成83台ATM机,实现了全县23个乡镇全覆盖。此外,全县近400个村子都建立了助农取款点。“金寨县是全国唯一设立2家村镇银行的县。”县金融办副主任张伟枫介绍,该县引进徽商银行、桐城农商行等发起单位,建立江淮村镇银行、徽银村镇银行。“全县融资水平明显提升,去年贷款额73.7亿元,是2011年的2倍,比2012年增长34.4%。

  金寨县作为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县,我省其他贫困县的金融设施尚无法跟其比拟。为此,我省正在发挥农村信用联社和农业保险的作用,对需要融资的小农户等提供小额贷款。同时,鼓励社会融资机构在政府监管下进入农村地区,缓解农民贷款难。

  贫困地区的交通、水利、电网……更多的公共基础设施尚待建设,而基础设施建设还需继续投入大量资金。“这需要改进扶贫资金发放方式,走好精准扶贫的道路。”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扶贫办主任刘永春介绍,通过全面完善“村村通”工程,让贫困乡村都能够“走出去”;加大农田水利建设,优先安排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还要加快农村电网和危房改造,使农村低电压和大量贫困人口居住在危房里的现状得到改善。

(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夏海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