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共担破解小微企业贷款难——安徽省“4321”新型政银担合作模式调查
紫金塑业有限公司是安徽宿州的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专业研发、生产薄膜新材料。同行竞争、新品研发加上拓展市场,让公司常常陷入资金困境。急需用钱时,公司除了同行拆借,有时还要借高利贷,但却很难在银行贷到款。
“今年不一样了,公司仅从邮储银行就贷了1000万元,一部分用于新产品研发,一部分用作流动资金。真的感谢政府为企业办了件大好事。”公司总经理接军玲告诉记者。
这都得益于安徽省推出的一种“4321”新型政银担合作模式。
安徽省财政厅厅长罗建国介绍,安徽的“4321”模式就是财政资金引导,原保机构、省再担保机构、银行、县区政府分别按4∶3∶2∶1的比例承担贷款担保风险责任。该机制将比例再担保机制、财政风险补偿机制与银担合作风险分担机制集成创新,建立了“资源共享,风险共管,优势互补,多赢互利”的新型政银担合作关系。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副行长邵智宝表示,这种“政府+银行+担保机构”三方共同分担贷款风险的合作模式下,银担合作由过去“点对点”、自下而上的合作变为“体系与体系”对接、自上而下的整体合作,增强了银行、担保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信心和动力。
安徽实施的“政银担”合作贷款模式,被业界视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重要创新。截至8月底,安徽省政银担业务累计放款109.46亿元,扶持企业2146户,户均510万元。
分担风险,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融资难、融资贵,是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的老大难问题。
洪根生是合肥金润米业的总经理。就在去年,他还在为收购粮食资金不够而急得团团转。今年,该公司不用再四处“找钱”了。
听说“政银担”三方合作新模式开始试点后,他赶紧申请。让他喜出望外的是,今年夏粮收购就用上了贷款。“这些钱简直就是‘救命钱’。保证粮食收购就能保证正常生产,员工就不会放假。”洪根生说。
“市场价格瞬息万变,粮食收购可不等人。邮储银行的两笔共1000万元贷款来得太及时了,从信贷员上门做调查到放款,只用了7个工作日,真没想到能这么快。”他告诉记者,这笔款成本也比较低,担保费由2.2%降到了1.5%,利率也由基准利率上浮30%降至10%,这两项能省去20万元的成本。
和金润米业一样,安徽省众多的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得到缓解。
去年12月15日,安徽省出台《安徽省政策性融资担保风险分担和代偿补偿试点方案》,小微企业和农户单户在保余额2000万元及以下的政策性融资担保业务如出现代偿,由承办县(市区)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承担40%,省担保集团(含中央和省财政代偿补偿专项资金)承担30%,试点银行承担20%,所在地财政分担最后的10%。这种“政府+银行+担保机构”三方共同分担贷款风险的合作模式,有效破解了小微企业融资困境。
罗建国表示,该模式试点初期选择省担保集团注资参股的县(市、区)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先行开展。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到所有符合再担保风险管控标准的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省级财政专门安排资金给予支持,省担保集团收取的再担保费主要用于补充省级风险补偿基金。政银担合作试点银行承担担保风险代偿比例由省再担保机构通过协商或招标确定。
安徽省信用担保集团总经理钱力介绍,担保集团对代偿补偿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作,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明确合作范围、客户准入、授信放大倍数、代偿资金到位时间、资产处置代偿顺序、追偿责任及返还等内容,选择试点银行,签署合作协议,完善相关制度,将方案落到实处。
实践中,“4321”模式受到各方关注。邮储银行安徽分行主动作为,秉持总行领导“特事特办”的指示,迅速解决了系统支持、要素调整、担保公司准入等问题,最终促成全省首单“政银担”贷款花落邮储宣城分行。此后,邮储银行势如破竹,迅速在全省16个地市铺开了“政银担”业务。
邵智宝介绍,通过“4321”模式,邮储银行一方面整合各类政府部门、担保机构提供的“软信息”,提高企业透明度,降低银企间信息不对称风险,压低贷款前期调研成本,并将成本降低的好处“转嫁”给小微企业,缓解小微企业融资贵问题;另一方面借力财政资金的“硬信用”,放大银行信贷资源的杠杆作用,缓解小微企业抵质押物匮乏造成的融资难困境。截至目前,邮储银行安徽省分行已经准入融资担保机构72家,为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支持353笔,金额达14.12亿元,且不良贷款率为零。合肥市介入新型政银担合作动作快,效果显著。截至8月底,全市加入新型政银担合作的银行数增至18家,融资担保公司数量扩大至11家;在新型政银担模式下为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支持342笔,金额达17.1亿元。
建信用体系新机制民企享实惠
长期以来,银担合作地位不对等,融资担保机构需承担100%的信用风险,不利于形成健康长久的银担合作关系。小微企业缺信用、缺信息,也是造成银行不愿意贷款的原因之一。安徽省通过加强项目共享平台建设,运用“大数据”实现信息到信用的转换。
合肥市金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担保公司在调查小微企业方面有优势,能接地气,可以调查数据、企业经营状况,加入自己判断,录入系统后形成信用体系。下一步,合肥市将建立中小微企业信用平台,目前已经完成150个融资担保项目的数据录入。
在“政银担”新模式下,银行与担保公司共享企业信息,实现了小微金融的集约批量开发。目前,各银行已经准入69家政策性担保公司,放贷效率大大提高,实现了批量服务小微企业。
很多人不禁要问,既然是政府参与,会不会主要受惠者是国企?其实并非如此。安徽省肥东县中小担保公司董事长汪家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99%以上服务的都是小微民营企业。
合肥市兴泰担保公司业务总监段宁戎表示,合肥市政银担项目企业中,95%左右都是民营企业。从受理到放款11个工作日就可以完成,对急需用钱的小微企业来说,这可以解燃眉之急。
在这一点上,安徽华通电气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任春雷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华通公司是国内大型专业中央空调系统供应商,拥有30多项发明专利,但由于工程垫资周期长、欠款多、研发投入大,一直面临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而且,企业缺乏抵押物,难以从银行贷到足够的钱。
“政银担”合作模式送来了“及时雨”。公司获得了该模式支持的1000万元贷款,终于渡过了难关,并在今年推出多种市场领先的产品。
鼓励创新市县全面推进
相比较传统担保方式而言,开展新型政银担业务模式银行需承担20%风险敞口。部分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受政策所限,业务落地较难。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地市因地制宜,开展了有效的探索。
宿州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董事长蒋永久告诉记者,试点之初,部分银行对担保公司准入持观望态度。宿州市各级政策性担保公司积极与银行机构联系,摸清不同银行政策要求、经营理念及风险审批偏好,采取先重点推进方式,率先与邮储银行及地方农商行开展合作。市担保公司按照“共同调研,共享信息,共控风险”的“三共”原则研究落实支持方案。目前市担保公司合作银行中12家签订合作协议,占全部合作银行的80%。
“开始合作时,我们选择了一些资信较好的公司,既有助于打开局面,也有利于降低放贷风险。”蒋永久说。
担保公司积极工作的背后,是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
宿州市财政局局长韩维礼介绍,今年以来,宿州市财政积极支持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在上年筹措3000万元的基础上,今年又筹措4000万元,用于补充市担保公司国有资本金,市担保公司注册资金增加到4亿元,单户担保能力达4000万元;县区财政在省注资6067万元的基础上,配套6116万元用于补充县区担保公司国有资本金。
“为引导市担保公司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市财政足额安排财政资金,研究制定市担保公司业绩考核办法,淡化市担保公司收入考核,加大放大倍数等的考核比重。”韩维礼说。
截至8月末,宿州市担保公司在保192户,19.2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19亿元,占全市近35%;放大倍数5.69倍,位居全省前列。
在省市带动下,一些县区积极行动,将“4321”模式落到实处。
怀远县担保公司总经理汤士兵介绍,怀远县每年安排预算2000万元,增强融资担保能力。截至目前,怀远县担保公司已与8家银行建立新型政银担合作关系,累计放款39540万元。
安徽省财政厅金融处处长黎学东介绍,和怀远县一样,其他一些市县积极建立工作推进机制,落实财政风险补偿资金,加强与本地银行对接,试点工作有序推进。目前,省担保集团准入合作的市县担保机构113家,试点区域从11个省辖市、27个县(市、区)扩大到16个省辖市、89个县(市、区)。
获贷企业得以快速发展。接军玲说,公司获得贷款后,购买了一批德国先进设备,科研投入持续加大,新产品——“抗微生物塑料食品包装薄膜”还代表安徽赛区参加全国创新创业新材料组的比赛,公司正筹备在新三板上市。
“以前,银行和担保机构的风险承担机制是‘背靠背’,各自承担自己的部分,客户信息共享方面相对割裂。有了‘政银担’平台后,全部打通了。”邮储银行安徽分行行长刘玉成说。
融资、增信相互促进,循环提升,不断改善小微企业的信用水平和融资能力,降低银行风险控制成本和难度。目前,安徽担保余额1528亿元,预计未来3年全省担保额可达5000亿元,可全面覆盖省全部25万户小微企业。
近日,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詹夏来对此作出批示:认真总结经验,找准业务突破的难点并及时协调解决,力争尽快扩大业务规模,为小微企业和“双创”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