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头版报道我校驻村第一书记朱世群

13.04.2021  22:50

2021年4月13日,《光明日报》头版报道我校驻泗县陡张村第一书记世群的事迹,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献身,从高校讲台到乡村扶贫 ——追记合肥学院驻村第一书记朱世群

简陋的宿舍、简陋的桌面、一摞工作笔记、一摞扶贫台账……这是朱世群定格在工作岗位上最后的遗物。

4月2日,还有一周,合肥学院教师朱世群就将结束3年的驻村扶贫工作,重新回到原来的岗位。因为积劳成疾,他却倒在淮北平原的春天里,生命定格在42岁。

我是农民的儿子,我愿做一个农民儿子该做的事。”从农村到都市,再从都市到农村,他在讲台上书写着知识,在大地上书写着初心和担当。

为初心,他甘愿再当一回农民

朱书记是个好人,他像家人一样帮我解决问题。”噩耗传来,泗县瓦坊镇陡张村村民朱晓飞泣不成声。朱晓飞因右手残疾不能干重体力活,一直跟着父亲放羊。朱世群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后,积极协调合肥学院生态养殖帮扶资金,购置繁殖力强、抗病力强、出肉多的波尔山羊交给朱晓飞喂养,并签订合同,由合肥学院组织教职工以高于市场价进行捐购。现在,朱晓飞养了近80只羊,成为村里赶着扶贫羊致富奔小康的典型。

1996年,朱世群以优异成绩考入安徽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为五河县那个村庄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1999年3月朱世群加入中国共产党。2000年进入合肥学院工作,先后担任合肥学院中文系团总支书记、中文系学工办主任、学生党支部书记、语言文化与传媒学院副处级组织员等职务。他先后获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辅导员、就业工作先进个人、优秀指导老师等称号。

2018年,安徽省委、省政府遴选驻村扶贫工作队的通知下来,得知朱世群报名的消息,家人沉默了。此时,他的孩子才9岁,平时接送、辅导、吃穿住行均需大人照料,周末还要辗转于各个辅导班。妻子身患糖尿病,母亲常年患有慢性病,怎么办?

我本就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我愿意去做一个农民儿子该做的事。”朱世群耐心说服家人和单位领导、同事,被选派至泗县瓦坊镇陡张村任第一书记、工作队长。

告别三尺讲台,回到他牵挂的乡村,告别都市的繁华,他选择了和泥土一样的质朴。

陡张村包含17个自然村,共有2000多户近8000人,是泗县人口最多的村。从此,从村级发展的五年规划到修路建桥,从村庄整体规建到准确统计每家每户半分地的补偿,朱世群把精力投入到村里的一草一木每家每户。

为扶贫,他把自己练成了活地图

起初,陡张村对于朱世群来说只是一个陌生的北方村庄名字,很快,这里已变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黑T恤,老布鞋,黝黑的皮肤,消瘦的身躯,从高校教师变身第一书记,村民们眼里的朱世群非常接地气,和普通农民没什么两样。

朱世群起早贪黑实地走访,不是在路上就是在户下。翻开他的工作日志,村民家庭情况、致贫原因、帮扶措施、意见建议,每一页都记得密密麻麻。驻村不到3个月,他便熟悉了村情民情,对全村贫困户的家庭情况如数家珍。帮农户修手机,调试网络,装电脑,给贫困户孩子辅导作业……在村民眼里,朱世群是全才,更是活地图。雨季,田地被淹,朱世群扛起铁锨就去挖沟排涝。农忙,朱世群跑到年老体弱的农户家,帮助他们搬运粮食。

陡张村原有247户贫困户,“有的家庭经济状况好一些,自力更生能力较强,帮扶效果很明显;还有的家庭条件复杂一些,就需要多做工作才能实现稳定脱贫。”朱世群说。

3年来,朱世群先后为愿意养殖的侯生祥制定圈养家兔计划,为乐意种植的张步华申请黑花生种植项目,为大侯庄身患脑瘫的侯娜娜联系壹基金“海洋天堂”项目……驻村扶贫期间,他共落实到户扶贫资金近1200万元,确保全村247户贫困户稳定脱贫。

在朱世群的协调下,合肥学院每年都选派艺术设计专业专家赴泗县实地调查当地的农产品,结合龙头企业、能人大户、普通贫困户和群众的销售愿望,对不同的农产品进行包装项目设计,通过专业的包装设计等营销措施,陡张村农产品销售量增加6%至29%。

贫困户脱贫只是底线,带领全村致富才是目标。致富带头人郭杰在村里租了30亩地,建设17个大棚,准备搞西瓜种植,但因为缺少技术、缺少销路,一直底气不足。朱世群知道后,一边联系县、镇农技工作人员,为郭杰提供“一对一”技术指导;一边协调学校食堂,拓宽西瓜销售渠道。“感谢朱书记帮助解决技术和销售难题。我这一年不但能挣30多万元,还带动3户贫困户脱贫致富。”郭杰说。在朱世群的帮助下,陡张村共培养了致富能手13人,累计带动6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为学生,他甘愿当一颗铺路石

2017年,朱世群带领几位新闻学专业学生赴上海参加中国首届公益微电影百校联席研讨会。“无论是做视频还是做事,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知道为何而做。”在前往上海的路上,朱世群对学生说。

研讨会的第二天晚上,朱世群将学生们叫到一起,“真实是电影创作的生命”,朱世群告诉学生要从真人真事中汲取创作灵感。“那一次行程,收获太大了,不仅开阔了视野,更从朱老师身上学到了严谨。”新闻专业学生疏童说。

2008年中国网络视频大赛一等奖,第四、第六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二等奖,2016年中国金风筝国际微电影节优秀作品奖,全国电影评论征文比赛二等奖,2017年全国十佳公益微电影,2019年第四届“青春影像”全国大中学生原创视频作品大赛中学组二等奖,安徽省大学生韩语演讲大赛“金奖”……朱世群从教20年,这是他留给学生们最后的也是最宝贵的财富。

在同事眼里,朱世群永远是一个大忙人,除了兢兢业业完成日常工作,他把大量业余时间用于专业和相关新型学科理论学习研究,并运用到教学和学生管理教育中。他带着学生出版文学刊物《阡陌》、组织中文系学生进行“中西合璧、异域华章”创作演出……

他曾说:“如果育人是我的责任,那我的任务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人生的方向,都有一双敏锐的眼睛,都有一个过硬的本领。”在他看来,高校工作者服务对象始终都是学生,热爱、尊重、关心,一个要素都不能少,“关心学生是动力,热爱学生是方向,尊重学生是方法”。学生们有事,朱世群总是第一个赶到;学生生活上有任何困难,他都会慷慨解囊相助。因此,他成为学生们心中的朱大哥。

2006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孙旭东创业遇到困难,朱世群帮助孙旭东成立安徽喜来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并利用自己在专业方面的特长,从视频制作、文化创意到公司运营管理,手把手地教,一步一步地带。如今,该公司已成为中国微电影研究会合作单位。

为乡村振兴,他奋斗到生命的终点

3月31日中午1点,我看到朱书记还没吃午饭,在办公室写乡村产业振兴规划。”陡张村党总支书记位云没想到,朱世群伏案操劳的身影竟成了永久定格的最后画面。

爸爸平时很忙,因为他在农村当扶贫英雄,一个月只能回来一两次,有时候一次也回不来,他要去那里三年,我上初中他才能回来见我。”朱世群读小学的儿子在日记中写道。

对于家庭和亲人,朱世群亏欠太多。因为他把几乎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他生长并热爱着的农村。

产业是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为了帮助村里农产品销售,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朱世群联系合肥学院的食堂,提出“依托学校与泗县的‘农校对接’平台,大力实施消费扶贫”的帮扶模式,由供应1.8万名师生就餐的食堂,拿出40%的采购量优先采购陡张村及周边镇村农产品,实现农户增收和学校食品安全保障的双赢。

朱世群每年春季都会主持召开特色种养动员会,在对接学院消费需求的基础上,为群众制订“订单式”种养殖计划。今年2月,朱世群还在积极对接学校,规划黑塔镇“界牌”大米的销路。“脱贫致富的路子,工作队都给俺们铺好了。俺按照订单,种了两亩黑花生,养了6只小羊羔,估摸着能收两万元哩!”贫困户张步华说。

三年来,朱世群通过农校对接及订单式消费扶贫模式,帮助农户销售蔬菜、畜禽等农产品107万元,户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陡张村现已建成现代种植农场400亩,引进培育了山羊、菊花、杨梅、金丝绞瓜、薄壳山核桃和梅花鹿等村级特色产业,扶持市级龙头企业两家,带动300多名群众就地就业,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30万元。

脱贫攻坚圆满收官后,朱世群仍然坚持吃住在村,站好最后一班岗。“回校之前再为村里乡村振兴添把力。”直到去世前两天,朱世群还在完善他为陡张村量身打造的乡村振兴规划。

4月6日,中共泗县县委追授朱世群“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在全县开展向朱世群同志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