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下乡”社会实践系列报道之三:践行“八字真经” 安徽建筑大学70余支团队赴各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04.10.2015  17:21

7月12日至8月27日,安徽建筑大学70余支团队以践行“八字真经”,投身“四个全面”,服务美好乡村建设为主题,坚持社会实践与社会观察、志愿服务、专业学习、就业创业的有机结合,按照“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的原则,认真贯彻落实学校文件精神,提前谋划,精心组织在安徽省百余村镇、开展科普宣传、志愿服务、课题调研、教育帮扶等多姿多彩的实践活动。

地质勘测 服务乡镇

土木工程学院实践团由3名专业教师和6名地质、勘查、测绘等专业学生组成,调研团带着专业知识、背着专业装备、怀着激动的心情直奔天柱山镇政府。天柱山镇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镇政府相关负责人热情介绍了美好乡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以及山区地质灾害对美好乡村建设的影响,希望建大师生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团队师生与当地工作人员就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后,调研团成员沿着蜿蜒的山路,赶往各个实地勘测点。山里的天气时晴时雨,土木学子背着地质锤,拿着罗盘,实地勘查农居附近岩石的稳定性、水坝的蓄水量及水坝两侧的岩层产状。一路上,没有路就用脚开路,没有台阶就变身蜘蛛侠,遇到吸血蚂蝗就相互帮助打掉,遇到看不清的岩层就齐心协力凿开。一步一脚印、一锤一方石,就这样用幽默和热爱相互扶持克服困难,排查着可能存在崩塌、滑坡的山体。

古建保护,传承文化

安徽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其中保存至今的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物化载体。为加深学子对中国传统的了解,加强学子今后投身古建筑保护的热情。安徽建筑大学研究生部与艺术学院分别组成实践团,分赴寿险与泾县,开展寿县规划与古建筑保护调研活动及传统村落古建筑测绘与调研活动。

艺术学院“古建筑文化保护”实践团队由10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和3名指导老师组成,以“发挥专业优势、学以致用,服务美好乡村建设”为宗旨,分成古建筑测绘小组和古建筑文化宣传组。同学们走进老宅,深入农户,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绘制当地传统建筑的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了解传统建筑的布局及结构特征,思考古建筑的生存现状及古建筑保护面临的困境。经过十天的测绘和调研,同学们加深了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了解,和村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谦和、礼貌、勤奋好学,不畏酷暑的工作、学习精神得到了当地居民的称赞,充分展现了建大学子的良好精神风貌。

研究生部调研团的同学们走进现场,深入一线,深入街区,调研了寿县 “南工北旅”、“一心三轴六片”的规划方案、“多规合一”的规划思路、寿县古城墙保护与开发、寿县古代排水系统和新城区排水系统的解决方案,江淮之间古建筑特色与风格的挖掘与整理等。调研活动结束后,实践团与寿县住建局进行了座谈,同学们踊跃汇报了自己的调研成果,分析了现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想法。寿县住建局则希望与安徽建筑大学研究生部长期战略合作的问题,充分地交换了意见,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

水质调研,保护环境

为使同学们感受到城市建设的水质情况,增强同学们的水资源忧患和保护意识,增进了他们对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情况的了解。安徽建筑大学环能学院分别带队赴淮南-蚌埠线,上游支流线,蚌埠-五河-洪泽湖线及淮河源头线进行水样采集,团队广大成员不畏高温酷暑,圆满完成水样采集任务。

调研水质的过程,高温酷暑、水网复杂,调研团按规划的点进行取样,时而要穿越泥泞的河滩,时而要到达荒芜人烟的弃路。成员们克服重重困难,不叫苦、不怕累,忘我工作。采样结束后,老师和同学们将放弃难得的休息时间,进入实验室对水样进行一系列分析测试。党委副书记吕萍看望环能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师生,并学校对实践团队师生在高温酷暑中忘我的付出表示感谢。

企业调研,助力经济

7月20日至22日,机电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行10余人前往舒城县部分乡镇企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先后走访了三乐童车有限责任公司、舒城县华竹进出口公司和润丰印务公司等乡镇企业。

在三乐童车有限责任,实践团参观了三乐童车生产线,了解了从布艺车间、金工车间、塑料成型车间,一直到成品的检验和包装整个流程;在舒城县华竹进出口公司,实践团参观了正在为日美等地区生产的一批工艺品,据公司吴总经理介绍,企业对科技人才的需求非常急迫,希望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加盟该企业。7月22日,实践团来到南岗镇,参观了润丰印务公司和安徽小伙伴集团。

参观完毕后,实践团与走访企业开展了座谈。企业纷纷提出,希望与高校合作,可以在以下方面搭建合作平台:共建实训中心、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就业推荐、共同开发科研项目等。经过参观与调研,实践团发现,地处较偏远的乡镇企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能够吸纳很多毕业生,是毕业生发挥所长、锻炼成长的好地方。加强校企合作,也是拓展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如何搭建渠道畅通,运转高效的合作平台成为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有待进一步谋划的新课题。

产业调研,助力发展

管理学院调研团赴六安市进行建筑产业现代化调研。建筑产业现代化是整个建筑行业在产业链条内资源的更优化配置,它旨在增加技术与经济和市场的结合,为探索建筑产业化发展模式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六安市正在积极申报建筑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

调研团调研了六安市几处建筑产业示范项目,经过不懈的努力,团员们积极努力,克服困难,进行大量的的数据采集统计和资料收集分析,并对整个调研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形成调研报告,以期为地方政府服务。

科技支农,活学活用

电信学院12位品学兼优的志愿者兵分两路,分赴庐江县同大镇和龙桥镇,开展为期五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凭借着自身的专业优势,本年度的实践主题仍聚焦于对乡镇干部进行计算机办公软件使用的培训,以期提高他们的办公效率,更好地为乡民服务。

队员们搜集相关资料,撰写系统的教案,并根据乡镇干部的现实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辅以指导其有效使用微信、QQ、微博等新兴通讯手段。最终,《乡镇干部办公软件培训教程》出炉,一页一字,凝结的是队员们的智慧和汗水。调研团学以致用,以“文化下乡、科技下乡”为己任,力争将先进的计算机文化传播至广大的乡村。

人口调研,服务基层

为分析、归纳农村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探究农村人口流动的机制,总结出影响农村居民安居性的核心要素、变化趋势,并提出相应的行动策略。建筑规划学院调研团分赴泾县、金寨、庐江、濉溪、阜南等5县30村开展安徽省农村人口流动与安居性调研活动。

在为期一周的实地调研中,调研团通过与村民们的耐心交谈,深入了解民意,将农民的需求在调查问卷上准确反映。通过大量的问卷访谈与后期数据整理,同学们获得村庄建设、经济、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获得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磨砺了耐心。同时,许多同学坚定了毕业后投身农村、服务基层的决心。

关爱行动,传递温暖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社会问题,数理学院组成“教育服务团”赴韩村镇和谐村看望当地留守儿童并开展义务支教,该镇共有两千多名留守、贫困儿童。

前期,实践团深入细致地策划和对接,调查村里“留守儿童“的数量和家庭情况。通过调查,实践团了解到学习落后、心理失衡、行为失范、安全堪忧是留守儿童成长中面临问题。调研团组织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群体感受到家庭温暖。在留守儿童之家,二三十名留守儿童代表和实践团队的同学们一起开展活动。活动中,同学们和他们充分交流,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有的同学教授孩子们书法、为孩子们表演节目;还有的同学与孩子们一起猜谜语、做游戏。最后,同学们将精心准备的礼物送出并与孩子们合影留念。孩子们被这些充满热情的哥哥姐姐们感染着、欢笑着。

法律援助,政策指导

法政学院调研团则与淮北市服务对接单位深入磋商在对我校村镇规划培训班学员进行问卷访谈,考察了解了当地美好乡村建设和城镇规划情况的基础上,把依托法学学科,开展村镇规划普法宣传;依托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学科,开展经济开发区园区企业政策指导;依托心理健康中心,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农民工群体”心理团辅作为此次主要服务方向。

红色教育,重温历史

正值“八一”建军节前夕,数理学院社会实践团队来到韩村镇小李庄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几间简陋的茅草屋在不起眼的村间小路上。遗址现在由当时房东的儿子李老负责看管。李老带着同学们参观,很是高兴。他表示,几十年如一日看管遗址,最开心的就是给参观者们讲解当时的那段历史。

同学们走过一间间茅草屋,用心感受着39个昼夜里解放军将领们在艰苦环境中奋斗的场景,红色教育入脑入心。(黄路 特约通讯员: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