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报:安徽合肥经济圈辐射带动力增强
□ 本报记者 华 铭 张勋飞
记者在安徽省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上获悉,“十三五”时期,安徽省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宏观环境、动力构成、体制机制都将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圈要向都市圈战略迈进,带动周边、拉动全省。安徽省将围绕建设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进一步推进产业创新,推进科技创新,推进开放创新,推进协作创新,不断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
2008年,安徽省政府颁布经济圈规划。7年多来,通过构建多层次协调推进机制、编制完成合肥经济圈发展规划、合力推进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促进产业互动发展和着力实施环境同治等多项举措,经济圈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一体化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
区域经济总量大幅提升。生产总值从2008年的3553.4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8435.9亿元,年均增长12.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0.8个百分点,占全省的比重由40.1%提高到40.7%;财政收入由488亿元增加到1375.1亿元,年均增长18.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占全省的比重由36.8%提高到37.5%。
创新驱动发展成效大幅提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由282家增加到1040家,年均增长24.3%,占全省的比重由41.4%提升到49.6%;新型平板显示、光伏、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智能语音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3308.3 亿元,比2011年增长1.4倍。
合肥经济圈中心城市能级大幅提升。合肥市经济总量由2008年1776.9亿元增长到2014年5158亿元,年均增长14.4%,城市首位度由20.1%提升到24.7%;经济总量在省会城市中的位次继续前移,战略地位明显提高。经济圈各节点城市日新月异、亮点纷呈,合六、合淮、合桐同城化发展拉开大幕。
开放合作水平大幅提升。2008年~2014年累计引进亿元以上省外资金11,033亿元,年均增长14.1%;外商直接投资156亿美元,年均增长20.2%。交通互联、产业互动、旅游互通、资源互享的态势不断加速,引资引技引智一体化、产业项目建设集群化、产业链趋向高端化的承接产业转移格局正在形成。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8年的12,950元增至2014年的25,723元,年均增长12.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567元增加到10,413元,年均增长14.7%。”安徽省发改委地区处处长李向阳说,合肥经济圈各市公共服务不断加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民生福祉持续增加。
据安徽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2015年,合肥经济圈生产总值9107.1亿元,财政收入1532.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978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761.4亿元,均占全省40%左右,经济圈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力更加凸显,作为安徽省核心增长极的地位得到巩固。(2月25日中国改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