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逆小童星”团队:社工微力量,传递人间大爱

14.04.2015  18:04
“抗逆小童星”团队:社工微力量,传递人间大爱 - 安庆师范学院
来源: 210.45.168.2

  孤儿是社会上最弱小、最困难的群体,与在福利院集中供养的孤儿相比,社会散居孤儿更是处于不利境地。2014年10月以来,由我校人文与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几名学生为主体组建的“抗逆小童星”帮扶团队用实际行动践行社工理念,传递人间大爱。

社会散居孤儿:一个相对被忽视的角落

  孤儿是指失去父母或事实上无人抚养的未成年人。据民政部门统计,截至2010年,在中国弱势儿童群体数量中,孤儿人数已经达到了71.2万,其中绝大多数孤儿散居在社会,他们主要生活在农村,由近亲属尤其是祖父母代为养育。虽然有关政府部门已经相继建立并实施物质救助、结对帮扶等机制,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散居孤儿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但是这一群体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教育、心理、社会适应等诸多“隐性”困难。随着抚养人或监护人的日益年迈和照护能力削弱,如何实现逆境中的“自我救助”,是散居孤儿的一大难题。
  宜秀区杨桥镇散居孤儿胡某,男,15岁,初三,生活比较独立,学习成绩也较好。但在与同学交往过程中,总是觉得自己受到同学的孤立与排斥。因此,胡某对自己是孤儿的身世感到自卑和沮丧,甚至怀疑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宜秀区罗岭镇散居孤儿吴某,女,19岁,高三。父亲于7年前自杀身亡,后母亲失踪,现与奶奶一起居住。除基本补助外,家庭暂无经济来源。奶奶今年已经70岁,性情比较急躁,且身体一直不太好。平时祖孙两人交流很少。吴某在学校有几个很要好的朋友,可是也从不会主动对她们倾吐心事。她现在已经高三,面对家庭的特殊情况,很担心自己毕业后的出路。
  从以上案例可见,散居孤儿的需要是全方位的,而目前政府的救助主要局限于基本的物质支持。从“全人”发展的角度,散居孤儿的救助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急需社会各界的关怀。

抗逆小童星”,践行社工理念

  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的助人服务活动,强调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实现“助人自助”。实践性是社会工作的最大特点,人文与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高度重视以实践服务活动激发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
  “散居孤儿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群体,与其他特殊儿童甚至集中供养的孤儿相比,他们的逆境非同寻常,很符合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和宗旨。”一位社会工作专业老师在课堂上的一句话,引起了柴文静等同学的注意和思考。他们经过商讨,决定成立“抗逆小童星”帮扶团队,为社会散居孤儿提供“一对一”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同时,面向全校招募志愿者提供学业辅导、心理辅导等服务,最终提升散居孤儿的抗逆力。
  为全面了解散居孤儿的社会生活现状,为助人活动提供基本理论依据,团队成员历时半年,展开深入的调查研究。他们通过安庆市民政局、安庆市妇联、宜秀区民政局等政府部门广泛搜集文献资料,实地走访了宜秀区40户散居孤儿家庭。这些家庭居住分散,团队成员不辞辛苦,顺利完成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对每个散居孤儿进行了个别化的评估,建立了访视档案。
  行动研究是社会工作的特色,团队成员一边研究一边行动,在调查伊始就着手实施精神支持、信心激发等初步的行动。在具体介入中,大家保持尊重、平等、同理心的服务态度,以澄清、积极倾听、自我表露、积极关注等专业技巧,以理解关怀、保密性、非批判性为原则,接触和了解服务对象,进行个案分析,充分发现优势,积极调动潜能,与每个服务对象均建立了良好的专业关系,充分体现了社会工作是一门价值为本、人文关怀的专业。

社工微力量,传递人间大爱

  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的刘某,父亲因肝癌去世,母亲精神受到严重打击,已无力抚养她和妹妹,目前寄宿在其姨母家中。刘某刚上初一,学习十分刻苦,经常学习到深夜,但成绩一般,急需学业上的引导。自2014年11月中旬开始,团队就与刘某姐妹建立帮扶关系,并招募志愿者为他们提供学习辅导、心理疏导等服务。
  今年4月11日,“抗逆小童星”团队成员再次深入刘某家庭,为他们送去温暖与关怀。由于前期已建立了亲密的专业关系,刘某与帮扶小组成员彼此了解和信任,很快,助人活动在简单的寒喧之后立即开始。志愿者与刘某进行交流,了解了她近期的学习情况并为其补习功课,指导学习方法与技巧。社工则与刘某的姨母及姨父进行沟通,询问刘某及妹妹近期的学习、生活状况及需要。在交流中姨母提到:“她们两个平时都不与人交流,也从不出去玩,只有你们来了,她们才有说有笑。你们的出现,不仅使她成绩提高了,就连性格也渐渐开朗了。感谢你们的帮助,给了她们关爱和欢乐,也给我们带来了安慰和希望。
  “抗逆小童星“团队的行动不仅得到了散居孤儿家庭的信任与认可,也获得了政府、社会的肯定与支持。此次送温暖活动,由于服务对象家庭所在位置比较偏僻,罗岭镇政府工作人员亲自开车接送团队成员,让团队对帮扶散居孤儿的行动更是充满了信心。
  “我们只是一盏微弱的烛光,希望我们的微力量能引起社会对散居孤儿关注的目光。散居孤儿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小星星,但只要能得到社会的持续关怀,他们也会变成夜空中最亮的星星。”团队负责人柴文静真挚而坚定地说。(学生通讯员 孔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