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农时 抗洪涝 水稻“双抢”基本结束 《中国农机化导报》
今年“双抢”机械化生产呈现四个特点:一是“双抢”、救灾两不误。今年入汛以来,南方双季稻主产区连续遭遇大范围高强度降雨,部分省份降雨量已突破历史极值,导致早稻成熟时间推迟,加上各地展开抗灾抢险,“双抢”开始时间比往年有所推迟。面对严峻形势,南方双季稻主产省农机部门紧急动员,一手抓抗洪救灾,一手抓恢复生产,积极组织农机下田作业,全力加快水稻收获和栽插进度。广东省赶在4号台风“妮妲”到来前,早稻基本收割完毕,实现了“颗粒归仓”。截至目前,主产区“双抢”作业进度与上年基本持平。二是机具投入数量、作业水平又上新台阶。今年,各地投入的水稻联合收割机和插秧机较去年分别增加0.1万台和0.6万台。充足的机具投入,提高了水稻抢收抢种效率,加快了双季稻区粮食生产进度。截至8月9日,全国早稻机收水平较去年同期提高约0.5个百分点,达到83%;晚稻机插水平较去年同期提高近2个百分点,达到21%。三是机械植保、机械烘干成新亮点。除了抢排、抢收、抢种,各地积极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开展机械植保和烘干。调度无人植保机等高效植保机具,做好药、肥喷洒工作,加大综合防治力度,预防和降低病虫害,减少灾害损失。许多合作社加班加点使用大型烘干机组进行抢烘,部分合作社烘干机连续几天24小时不间断地运转,有效地保证了粮食的安全和质量。湖南省逾2000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共动用烘干机4000多台,烘干水稻达200万吨。四是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作用进一步凸显。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机具、人员、管理优势,已成为水稻机械化生产主力军。“双抢”期间,湖南省农机合作社作业服务面积超过900万亩,机插晚稻总量的70%以上由合作社完成。
为抓好水稻“双抢”农机化生产,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提前及早部署,精心组织,着力做好以下四项工作:落实补贴扶持政策,增加机具储备数量。各级农机化管理部门对抗灾救灾急需的农机给予优先补贴,并要求农机经销商做好防汛抗旱所需机具、配件等物资的供应和储备,满足防汛救灾的农机需求。截至7月31日,今年中央财政用于补贴购置稻麦联合收获机和水稻插秧机的资金16.9亿元,新增联合收割机5万台、水稻插秧机3.2万台。
积极开展技术培训,抓好机具检修维护。各地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现场演示会等形式,广泛向农机户讲解农机具使用操作技能和水稻机械化栽插技术。组织技术人员、维修人员深入农机合作社和乡村进行指导,帮助农机手保养、调试和检修各类农业机械,保证机具以良好的性能投入“双抢”农机作业。据统计,“双抢”期间,各地培训农机手46.8万人次,指导帮助检修各类农机具近450万台(套)。江西省充分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维修服务中心作用,为机手提供送配件、送维修等服务,截至目前,全省共检修各类农机具36.6万台。
强化市场信息引导,做好跨区作业服务保障。农业部提早发布了21个水稻生产省(市)各主产县(区)的机收作业市场信息,免费发放了农机跨区作业证,组织跨区机收供需双方签订作业合同,落实作业任务。南方各省(区)共成立水稻跨区机收接待服务站447个,为参加抢收抢种的跨区作业机手提供信息引导、维修保养、食宿安排等服务。湖北省各级农机部门通过“农机通”短信平台,向农民机手发布灾情、天气、作业、维修等信息,引导机具有序流动,保障“双抢”工作顺利进行。
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指导做好抗灾救灾。针对长江中下游和南方地区大范围强降水、特别是台风频繁登陆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农业部要求各地农机化主管部门认真贯彻部防汛抗旱工作领导小组的部署,密切关注气象预报和极端天气发生情况,通过电子邮件、电话传真、微信短信等方式,及时向有关地区的农机化系统传达农业部关于防范强降雨、“尼伯特”台风等一系列文件通知,要求各地适时启动应急预案,迅速组织农机干部职工、农机技术人员和农机手投入农业抗灾救灾中去。湖北省组织多个农机抗灾工作专家指导组,赴灾区指导农机抗灾及抢收抢种工作。安徽省桐城市农机手章季兵在洪水中救人牺牲了年轻的生命,彰显出新时代农机人的精神。广西壮族自治区各级农机部门共召开15次布置会,制定了15份农机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发布8.6万条灾害预警信息,组织1万多人次农机人员开展防汛救灾,目前正在全力开展抢种和补种改种工作。(摘自:中国农机化导报 16-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