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型农民走俏山村 《安庆日报》
01.04.2015 10:44
本文来源: 农业机械化信息
几年前,黄小奇还是个小“生意人”,卖过服装,做过窗帘,收过废品,收购过粮食……就是没种过庄稼。如今,他却与农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懂种植技术,会操作各种类型的农机,成了一名技术型农民,被当地人称为“能人”。
“收购粮食的过程中,看到家门口因外出务工而抛荒的田地,觉得很可惜,萌生了在土地上干一番事业的想法。从承包村里的几十亩田地开始尝试种植业。”黄小奇说。对于对种庄稼知之不多的黄小奇来说,学习种植技术是关键。于是,有不懂的地方,他就请教家门口有经验的人,参加各种培训班,四处查找资料,慢慢从“门外汉”变成了行家。后来,随着承包土地的增多,遇到了请工难,他又开始尝试机械化种植。他自己边学习边在实践中摸索,学会了操作不同类型的农机,尝到了机械化种植省时、省力、效率高的甜头。2011年,他与周边几个种粮大户共同发起成立了奇林农机合作社。目前,合作社有社员300多人,流转土地2000多亩,拥有轮式拖拉机、水稻插秧机、稻麦联合收割机等大型农业机械40多台套,及小型农业机械100多台套。合作社不仅经营自有的基地,为社员提供服务,还接受订单为周边农户提供代育、代耕、代种、代收全程机械化服务。去年,该合作社的农机服务面积达3万多亩。
有了技术的黄小奇还带动了更多人学习新技术,他说,“这几年,合作社每年都要免费举办农业、农机专业技术培训10场次以上,平均每次参训人员达50多人次。现在,长年在合作社‘上班’的70多人,都是经过培训后的技术工,很吃香呢。”
“是技术让我在家门口有了就业岗位。”金鸡村50多岁的村民黄正全高兴地说。黄正全一直在家种田,从赶牛犁田到用手扶耕田机耕田,种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本本分分地过着日子。奇林农机合作社成立后,他参加了合作社的培训班,学会了操作各类农机。于是,他将自家的几亩田地流转给合作社,自己在合作社当起了农机手。“除了土地流转的租金,每年还能挣3、4万元的工资,收入比以前高多了。像我这个年龄,外出务工难找事,要不是懂点技术,哪能在家门口挣到这么多钱?”
该镇花园村的村民卢加松既是合作社的股东,又是技术熟练的农机手。2011年,他以机械入股合作社,靠技术成为合作社的“排头兵”。去年,他从合作社领取了“工资+分红”十几万元。
有了技术的支撑,合作社的农机作业能力大大提高,在为广大农户提供的优质服务中赢得了声誉,也迎来了一批批“订单”。(摘自:安庆日报 15-03-27)
本文来源: 农业机械化信息
01.04.2015 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