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人员不是“二等公民”

03.07.2015  13:10

■在科技发展越来越依赖大型仪器设备和先进科研手段的今天,一个科研团队如果没有优秀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即便想法再新颖、理论再先进,也很难变成现实

不久前,中科院宣布启动实施率先行动“百人计划”。这个被称作新“百人计划”的最大亮点,是首次将“技术英才”与“学术帅才”“青年俊才”一起重点引进,而且其待遇与后两类人才不相上下——每位入选的“技术英才”最多可获得260万元的经费支持。

时下,科研队伍主要由两类人员构成:一类是提出设想、操作试验、撰写论文的科研人员,一类是从事分析测试、仪器设备操作与维护、试样试品加工等的技术人员,属于“科研辅助人员”——新“百人计划”中的“技术英才”,就属于后者。中科院院长白春礼表示,技术人员短缺一直是中科院的老大难问题,期望通过新“百人计划”补上技术人才不足这个短板。

其实,技术人员短缺这个老大难问题不光困扰着中科院,其他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也都普遍存在:数量偏少、水平偏低、年龄偏大。随着我国对科技事业支持力度的加大,近些年科研院所和高校纷纷引进高精尖的仪器设备,技术人员青黄不接的问题就更加突出。有的单位购置了世界上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却无人能熟练操作、高效使用,出了问题自己很难解决;有的科学家做出了好的结果,却因为测试不精确而被迫返工;许多课题组实验技术、方法陈旧,严重影响着科研成果产生的速度和质量……许多科学家反映,技术人员缺乏已成为制约我国科学研究的一大瓶颈。

老大难问题如何破解?

首先,要正确认识技术人员在科研活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独木难成林、一个巴掌拍不响,技术人员的作用虽然属于辅助性质,但却是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特别是在科技发展越来越依赖大型仪器设备和先进科研手段的今天,一个科研团队如果没有优秀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即便想法再新颖、理论再先进,也很难变成现实。

其次,切实提高技术人员的地位和待遇。长期以来,高校院所中的技术人员不仅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且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项目申请中也往往低人一等,无形中成为“二等公民”。这不可避免地让他们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工作积极性严重受挫,自我满足和组织认同需求难以实现,最终导致优秀的技术人员留不住也招不来。因此,要在转变观念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技术人员的工资水平,畅通其职务提升、职称晋升的通道,让他们像“学术帅才”和“青年俊才”那样既有作为也有地位、既有面子也有里子。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科研团队中的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各司其职、谁也替代不了谁,只有比例适当、各展所长,整个团队才能正常运转、高效工作。如果技术人员长期短缺,不但会造成很大的物质浪费与人力浪费,而且会严重阻碍我国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

在提升技术人员地位、优化科研队伍结构方面,中科院的新“百人计划”无疑带了个好头。期待更多单位转变观念,善待、善用技术人员,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科技创新提供更有力的支撑保障。

《  人民日报  》(  2015年07月03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