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准扶贫戏锣鼓点——安徽省文化扶贫工作侧记
在扶贫工作中,文化部门如何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因地制宜开展工作。“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安徽省文化系统以扶贫戏为先导,在江淮大地擂响扶贫锣鼓,宣传典型,取得扶贫实效。
扶贫戏接连涌现
安徽省通过规划引导、会议推动和政策扶持等方式,使各地扶贫戏接连涌现。宿州灵璧县去年编排的扶贫戏《白芷花开》围绕产业扶贫和医疗救助扶贫展开,灵璧县委、县政府利用该剧的示范作用,确定在20个乡镇和73个贫困村巡演,目前已经演出60多场,反响热烈;宿州萧县近日上演的扶贫戏《天门山下》,通过大学生村官的扶贫故事,树立了精准扶贫、精准施策、勇往直前的扶贫工作队长形象;黄山市上演的扶贫戏《芳满松萝》,讲述了女大学生回乡创业,开发传统名茶,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励志故事……
泗州戏《扶贫部长》近期在宿州泗县丁湖镇演出多场。丁湖镇人武部原部长王亚楠年仅29岁就倒在扶贫岗位上,该剧根据王亚楠事迹改编,观众深受感动。丁湖镇镇长苌荣激动地说:“王亚楠是党的好干部,是一面扶贫的旗帜。我们镇党员干部都要学习他一心为民、舍小家顾大家的公仆精神。”
演出激发了泗县干部扶贫的劲头,有力推进了扶贫工作。泗县药物布鞋制作技艺入选安徽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泗县文化部门牵头,组织企业与贫困户对接,技术人员走村串户,推广传授技能。贫困村民每双可获得18元至20元收入,每天可收入上百元,有些行动不便的村民在家劳动就可以自给乃至致富。目前,非遗扶贫已在该县20多个贫困村推开,1000余名贫困人口借此实现脱贫。
安徽各地院团通过到贫困村巡演和列入“送戏进万村”剧目单等方式到基层演出,产生广泛影响。扶贫戏既扶志又扶智,文化团体积极性高,群众又爱看,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演群众身边事
萧县近日组织“扶贫政策宣传汇演团”到基层巡演。青龙镇路口村村民在家门口就欣赏到梆子戏、快板书、相声、歌舞等演出,66岁的刘道民说:“忙完一天过来看戏,知道了很多扶贫政策,脱贫致富的门道更清楚了。”青龙镇党委书记张勇说:“扶贫节目乡土气息浓,贫困户看得懂、听得明白,起到了文化扶贫的积极作用。”
据青龙镇扶贫工作站站长陈振介绍,“扶贫政策宣传汇演团”与扶贫工作人员对接,挖掘群众身边的脱贫事例做素材,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接地气、有人气。青龙镇位于萧县西南部,是该县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一个乡镇,共有贫困户1954户。该镇2016年计划脱贫875户,最后通过产业扶贫、教育扶持、医疗扶持等,最终实现脱贫856户。文化扶贫在其中发挥了鼓舞斗志、开启民智等重要作用。
6月中旬,黄山市启动了向全市第一批贫困村各送一场文艺扶贫系列演出。艺术家挖掘当地脱贫致富典型,有针对性地编排了小品《扶贫款》、配乐诗朗诵《来了,他们来了》、歌伴舞《好人就在身边》等节目,并在演出时发放扶贫宣传资料,穿插设置扶贫政策题有奖问答,提高了扶贫宣传效果和群众参与度。黄山市文化委主任胡建斌通过组织扶贫演出,目睹其寓教于乐的效果,促使他与人合作创作了扶贫黄梅戏《远去的差距》,通过高铁进山带来的社会变化,反映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景。
安徽省文化厅于近日公布的“年度戏曲创作孵化计划项目”名单显示,10台大戏、10台小戏分别获得了20万元、10万元的前期孵化资金,其中扶贫题材的剧目成为主角,共有6台大戏、2台小戏入围。据安徽省文化厅艺术处负责人介绍,为了保证演出效果,扶贫戏孵化剧目根据戏剧流行区域而精心选择,皖北地区选有当地观众喜爱的梆子戏、泗州戏等,皖西地区选有当地观众喜爱的庐剧等,在安徽省影响最大的黄梅戏则入围最多。
力推优秀扶贫戏
来自基层的扶贫戏生活气息浓厚、时代特色鲜明,但有时因为急排赶演,难免存在艺术上的瑕疵。对此,安徽省文化部门的态度不是泼冷水、讲闲话,也不是任其“野蛮生长”,而是积极引导、全程扶持。在近日举行的安徽省文化厅厅长办公会上,如何抓好扶贫戏是个热门话题。与会人员一致认为,扶贫剧目的创作和演出是文化系统扶贫工作的一个重要着力点,也是文化部门扶贫工作的优势所在,一定要紧紧抓住、持续推进。
安徽省文化厅于今年6月组织部分专业编剧到大别山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风,走访群众,调查研究,根据现实中扶贫典型经验来打磨扶贫剧本、提升质量。扶贫戏除了得到戏曲孵化资金支持外,各级文化部门还将在排练场地、设备、演出市场和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安徽省文化厅将推动优秀扶贫戏在全省巡演,部分优秀剧目将列入今年的安徽省“文化惠民消费季”演出剧目,优先列入“送戏进万村”节目名单。
扶贫戏在演出中反复打磨提高,将让扶贫锣鼓敲得更加响亮、敲得更加韵味深长。(郜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