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跳出扶贫怪圈? “扶志扶能扶智”的安徽样本

21.03.2016  07:34

  “你授我以鱼,我吃掉;你授我以渔,我不要。”安徽省军区在长期扶贫攻坚中曾碰到一些这样的贫困“钉子户”,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如何跳出年年扶贫年年贫、去年脱贫今年返贫的怪圈?省军区官兵认为,必须铲除现实贫困中的“思想贫困”,才能从根本上拔除穷根。为此,他们探索出“扶志、扶能、扶智”新模式,着力解决因精神萎靡、观念陈旧、思想封闭等原因导致的“扶不起来”“脱贫返贫”“代际遗传”等难题,通过“治贫治根,扶贫扶心”,开启长久致远的“智富门”,助力大别山革命老区打赢脱贫攻坚战。

   人穷志短?志短人穷?

   扶志,才能挺起精神脊梁

  有人说,扶一个人站立容易,扶一个人不倒很难。扶贫工作抓了很多年,有的贫困村、贫困户就是“扶不起来”,根源在哪里?该省军区官兵在扶贫实践中看到,有的人坐吃山空,养成“等靠要”懒汉思想;有的人惰性难改,甘当贫困“专业户”。在一些边远山村水寨,一些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匮乏、脱贫致富意识淡漠,进取意识不强。

  大别山革命老区曾经孕育出了“铁心向党、一心为民、敢于牺牲、敢为人先”的大别山精神,当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突破重围,靠的就是这么一股子精气神。今天脱贫攻坚,该省军区官兵传承了这股精气神。3月7日,该省军区召开脱贫攻坚推进会,专题研究精神扶贫问题。省军区司令员于天明说:“思想贫困比现实贫困更可怕。我们必须帮助贫困户解决脖子以上问题,没有志向就没有自信,扶志才能挺起精神脊梁。”多年来,他们在帮助群众解决物质贫困的同时,高度重视精神层面的帮扶,着力帮助贫困户提振精气神、走向致富门。

  金寨县高畈村50多岁的老夏好赌败家,是个吃饭都懒得洗碗的人。起初,乡镇工作人员嫌弃他懒,后来六安军分区政治部主任赵克信主动与他结对帮扶。赵主任对他说:“老夏,如果你不努力,别人想拉你一把,都找不到你的手在哪里!”老夏听懂了这句话,从思想上慢慢转化,开始有精神头了。这年冬天,大雪封山,老夏的茅草屋塌了,让他饱受饥寒之苦。赵主任闻讯赶来给他凑了一些救济款,助其过冬;开春后,赵主任又发动民兵帮助老夏建起了两间砖瓦房;同时,苦口婆心地给他摆事实、讲道理,让他从内心深处振作起来。搬进新房子这一天,老夏感动得跪在地上大哭。从此,老夏精神大变,不仅戒了赌,再也不懒不等不靠,还成为养蛇专业户。脱贫后,他还领养了一名孤儿抚养。

  “治贫重在治根,扶贫先要扶心。”该省军区党委及时总结推广了这一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指导各军分区、人武部帮助一批贫困户挺起了精神脊梁,满怀希望走向脱贫致富路。霍山县特困户杜应光穷得叮当响,以前他习惯于整天守着老屋等救济。经过县人武部的扶志扶心工作,他打起了精神。趁热打铁,人武部领导帮他联系外出务工。今年春节刚过,杜应光收拾行李勇敢地走出大山。

  省军区党委“一班人”认为,扶贫,还有一个重要工作要做,就是建强贫困村的党支部,群众脱贫有了主心骨,精神面貌就会大不一样。为此,该省军区采取“部村挂钩、党建扶贫”的方式,组织全省105个人武部选派优秀人武和专武干部住村蹲点、挂职帮带,面对面指导帮建村党支部。同时,他们推荐优秀退伍军人和民兵干部进村“两委”,实现建强一个班子、带富一方百姓的目标。去年,31个定点帮建村党支部获评先进党组织,带动1.3万余名贫困人口脱贫。

   有力无心?无能为力?

   扶能,才能掌握致富钥匙

  特困户余敦厚家住在高寒山区,守着祖辈从岩石嘴里抠出的梯田,一家人面黄肌瘦、饱暖无常。一次,老伴生急病,余敦厚冒雨下山请治,当医生赶来时,老伴痛苦自缢。对于这样的山寨,国家鼓励搬迁扶贫,但是老余就是不肯下山,说是怕下山后无事可做、无事能做。后来,经结对扶贫官兵反复动员,老余才壮起胆搬迁。

  2015年初,霍山县人武部来到黑石渡镇杜家冲村扶贫,向群众推荐种植灵芝等高价值项目,然而,一些贫困村民担心学不会技术、汗水白流,而不肯种植。

  是无能为力,还是有力无心?该省军区政委戴勇说:“没有能力和没有心劲是相通的,贫困群众的担忧折射出的是‘能力贫困’。扶贫要着眼‘扶能’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培养更多技术能手,二是提供更多致富信息。技术和信息,山区贫困群众最缺。”

  对于贫困群众来说,掌握了脱贫技能,就像拥有一把致富钥匙。特困户余敦厚就是下山后参加人武部举办的技能培训,学会了赚钱本事,过上好日子的。金寨县铁冲村村民王大安,曾在人武部定点帮扶下养鸡致富,成立了养鸡合作社,后因受冰冻灾害、禽流感影响而亏损,原先跟着他干的10多户贫困户也都折本散伙。“辛辛苦苦好几年,一夜回到脱贫前”,当时王大安有点泄气,人武部领导鼓励他东山再起,还帮助他改种了100亩水蜜桃,并为他提供市场信息。如今,再次脱贫致富的王大安带着乡亲们发展了新产业。

  扶上马,送一程。在脱贫攻坚中,该省军区各级态度明确:对于敢闯敢干却缺乏技术和能力的贫困群众,不仅要为他们找准发展路子,还要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实现扶一批技术能手、富一片山区群众的目标。2014年,各级先后在定点帮扶贫困村举办种植养殖等专业培训班10期,培训技术骨干300多名,带动1000多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他们还探索了“在民兵中发展大户,在大户中发展民兵”的模式,发挥能人领头先富优势,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石佛翠尖”茶叶是岳西县包家乡石佛村的拳头产品,由于销售渠道窄,贫困群众增收一直是个难题。岳西县人武部在该村帮扶时,探索“互联网+电商扶贫”新模式,把茶叶销售搬到网络。对于开设网点销售当地土特产的贫困户,人武部不仅提供技术指导、资助网络资费,还协调物流公司在村里设立网点,为技能扶贫注入了新活力。

   因陋而贫?因愚而贫?

   扶智,才能阻断贫困代继

  时代变革给乡村文化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一些贫困村的传统文化丢了,新的文化尚未立起来,一些人染上了不良习气,有的赌博,有的迷信,有的精神落魄。今年春节,皖西山区有一贫困户过年打牌,输掉了一年积蓄,大年初一还到处借钱翻本。

  这种因“赌、懒、愚”返贫的现象引起省军区党委重视与思考:改变农村陋习,创建先进文化,丰富精神生活,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为此,该省军区着力帮助贫困村创建先进文化阵地,以丰富多彩、格调高尚的文化生活来引导群众、净化心灵,从根本上夯实脱贫致富的社会文化基础。

  大别山腹地的鹞落坪聂家老院是红28军军部旧址。旧址修葺后,引来许多“红粉”瞻仰。但因缺少讲解员,许多游客只能看“无声电影”。岳西县人武部就帮助该村培训数名讲解员、开发红色旅游项目,带动贫困群众精神和物质双脱贫。安徽省美好乡村规划出炉后,该省军区结合扶贫积极参加美好乡村建设,在贫困地区帮建了133个村民文化广场、189个农家书屋、98个军民共建精神文明示范点,捐赠图书40万余册,并组织“文化服务老区行”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该省军区副政委南晓敏说:“孩子是老区的明天,抓好教育是扶贫的长远之策。”针对贫困山区留守儿童多、贫困学生多问题,该省军区关心留守儿童,实施“八一助学圆梦”计划,将助学兴教作为智力扶贫重点来抓,组织人武、专武干部广泛开展了大手牵小手活动,通过振兴教育事业,阻止贫困代际传递。其中,六安军分区的全体党员干部拿出10%的基本工资用于结对助学,自1992年以来已资助了近万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随着国家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省军区调整“八一助学圆梦”计划,转向重点帮扶高考录取的贫困大学生,让数万名贫困青年走向光明未来。仅2015年,该省军区就组织1800余名军官开展定向助学活动,让1383名贫困大学生继续沐浴“国防关爱”。同时,该省军区各级共筹资458万元,改善了85所中小学办学条件,并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程覆盖、无缝链接”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通过助学扶智打开了革命老区“智慧脱贫”之门。

来源: 中国国防报     作者: 周海良 张军有 王能才
皖北城际铁路网规划修改?安徽省发改委披露新进展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近日有网友在人民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