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做好扶贫工作 帮扶贫困地区走上脱贫致富路 ——审计署扶贫工作纪实

06.04.2016  13:19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民齐心协力、积极探索,扶贫脱贫,扶困济贫,已经使6亿多人口摆脱了贫困。2015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近年来,审计署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扶贫工作的指示精神和战略部署,在国务院扶贫办具体指导下,在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支持下,探索创新、真抓实干,一方面扎实推进对河北顺平、贵州丹寨(2015年8月新增)的定点扶贫工作以及江西会昌的对口支援工作,另一方面立足本职加大扶贫审计力度,推动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落实到位,促进扶贫资金高效使用,为扶贫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沉下心来搞调研,俯下身子听意见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审计署党组深刻认识到,做好扶贫工作是审计署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为推动扶贫工作取得实效,审计署党组成员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要求,多次深入一线调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立足扶贫点的条件和优势,科学谋划、精心组织,逐条逐项抓落实;同时,从全局高度研究部署扶贫审计工作,切实服务和保障精准扶贫战略有效推进。

深入基层调研,聚焦重点难点问题。扶贫开发工作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锁定扶贫对象的重点难点问题,是精准扶贫的必修功课。为把党中央关于扶贫工作的指示精神和战略部署落到实处,近年来,审计署党组的同志多次深入扶贫开发一线,沉下心来搞调研,俯下身子听意见。审计署党组书记、审计长刘家义同志一行,2012年3月、2014年1月分别赴顺平县、会昌县调研,2015年10月、2016年2月又两次赴丹寨县调研,广泛征求当地党委政府和普通群众对审计署对口支援及扶贫工作的意见建议。调研组一行来到村寨、厂矿、企业及棚户区改造、保障房建设现场,以及贫困学校、基层卫生院和养老院等单位,对住房、医疗、教育、环境安全等民生问题耐心细致了解情况。调研组深入田间地头、建筑工地、走村入户,在与村民们的促膝长谈中,掌握第一手资料,积极研究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的“药方”,为合理制定帮扶计划打下扎实基础。2016年2月27日、28日,在对口扶贫点贵州省丹寨县调研期间,还协调所有对口帮扶丹寨县的单位与地方党委政府共同深入研究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部署,研究如何从实际出发,整合扶贫资金、聚合扶贫资源,在全力帮助丹寨县早日实现整体脱贫的同时,从中探索一种可推广、可复制的全社会共同参与扶贫开发的新模式。协调会后,万达集团、南方电网、杭州市滨江区、农发行贵州省分行等帮扶单位与丹寨县签署了扶贫开发协议,一批重点扶贫项目随即启动。

凝聚发展共识,着力推动改革创新。在找准扶贫对象重点难点问题的基础上,审计署党组把事关全局性、关键性、带动性的问题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攻方向,把推动完善扶贫工作体制机制作为切入点,结合国务院的整体部署和联系点的具体情况,优先破解瓶颈问题。审计署党组的同志经常与当地领导干部电话沟通,与他们共同学习领会各项扶贫政策,确保吃透中央精神,凝聚发展共识,行动上高度统一。针对扶贫点丹寨县土地贫瘠、生态脆弱,很多地方不宜人居,更不适合进行大规模工业开发,“村村通”政策对冲生态移民政策效果,针对这些情况,审计署与省、州、县研究商议,帮助当地调整“小县大城、推山建城”的传统发展思路,决定以制定丹寨县“十三五”规划为契机,确立“以新型集镇建设为平台,以特色产业发展为支撑,加大生态移民力度,走出一条脱贫致富与生态环保并重的新路子”的扶贫开发新思路。具体落实中,审计署与贵州省委、省政府密切配合,结合丹寨县当地实际,整合相关资源、发挥职能优势、推动项目实施,从培育适合当地特色的新兴业态和商业模式入手,力求从根本上带动脱贫致富;同时,把丹寨县作为贵州省推动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改革试点县,加大财政资金和扶贫资源整合力度,最大限度发挥扶贫政策和财政资金的带动作用,提升扶贫开发绩效。

科学谋篇布局,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审计署党组在谋划和部署扶贫工作的过程中,始终强调扶贫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和长效性,不搞零敲碎打,不搞运动式扶贫,不搞年节式扶贫,始终坚持“不求急功,不计小利,夯实基础,久久为功”的工作风格。根据国家扶贫工作总体规划安排,审计署党组研究出台了《审计署关于进一步推进定点扶贫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定点扶贫工作的总体思路和4项具体措施任务。以扶贫工作意见为总体框架,审计署党组组织力量专题研究,针对顺平县、会昌县、丹寨县的实际情况,量身打造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各具特色的扶贫工作方案,全力做好定点帮扶和对口支援工作。在对会昌县的对口支援工作中,审计署根据实际明确了“着力解决会昌县突出的民生问题和制约发展的薄弱环节,优先从农业、教育、卫生、交通、水利等民生、生态领域,选择对会昌县振兴发展有带动性和关键性作用的项目进行重点帮扶,同时找准能够有效带动当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点,培育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集约高效、环境友好的支柱产业”的工作思路。围绕工作方案确定的工作目标,审计署与省、市(州)、县三级审计机关细化分解年度工作任务,从上至下“一条线”狠抓落实,确保扶贫工作目标步步实现、任务年年完成。

真情扶真贫,对口结同心

习近平同志指出:“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定点扶贫,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扶贫工作中,审计署以增强当地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动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为目标,在全署广泛动员部署,群策群力,探索出一套民生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和结对扶贫四位一体的扶贫工作模式,取得了积极成效。

深化民生扶贫,改善贫困群众生活环境。在扶贫工作中,审计署始终把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困难,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作为首要工作,针对当地群众反映的突出民生问题下功夫、出实招。会昌县部分县乡道路窄弯多、水利生态设施薄弱,是会昌百姓追求富裕路上的绊脚石。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审计署积极协调,推动会昌县总投资额5亿多元的10个水生态环境治理修复项目列入《国土江河综合整治东江流域试点总体方案(2014—2017年)》,为会昌县县乡道路升级改造争取了6000多万元的切块补助资金,相关县道升级改造工程纳入“十三五”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扶贫规划,相关小农水重点县、灌溉渠道工程、保障性住房建设(包括棚户区改造)也稳步推进。一件件实事改变着群众的生活。

倾心教育扶贫,着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深层根源。要治穷,先扶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必须提升当地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文化素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深层根源。扶贫工作中,审计署把教育扶贫作为一项重点工作着力推进。在会昌,审计署帮助协调华东师范大学及附属中学、小学为该县对口扶贫支教单位,每年为该县教师设立短期跟班学习、骨干教师主题培训和高级研修班等专业成长平台。同时于2014年设立会昌县贫困学生助学金,资助接受义务教育和在高中就读的贫困学生,以及在全国全日制普通高校就读的会昌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截至目前已经资助117名贫困学生。在顺平,审计署通过捐款(物)、压缩办公经费开支、各种渠道筹款等方式,共为该县特殊教育学校、山区贫困小学和中学等十余所学校捐款(物)价值近300万元,重点解决和改善了贫困地区师生上课、住宿、用水等方面的实际困难。2012年起,审计署每年还从办公经费中节约出30万元,在该县启动奖(助)学金项目,截至目前累计发放90万元,受益贫困学生2000余人。

推进产业扶贫,增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脱贫致富离不开产业带动。为此,审计署大力推进产业“造血”扶贫,帮助当地创新县域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培育符合当地实际和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的支柱产业。在会昌县,审计署积极协调相关部门,针对该县具体情况,帮助争取了国家小农水重点县和东江源生态补偿县、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创新试点、中小河流域综合治理等一批先行先试重点政策,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构建了良好的平台。同时,积极推动省级生猪调出大县、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良种繁育及加工基地等项目落地会昌,并协调联系国内知名的现代农业示范县(市)、先进县(市)和农业龙头企业对口帮扶会昌农业现代化建设。在顺平县,审计署注重发挥产业扶贫示范带动作用,邀请专家现场指导,帮助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种植养殖小区,建立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链,为群众脱贫致富探索出一条新路子。此外,还深入分析挖掘该县资源优势,整理整合土地等各种资源,帮助“顺平工业聚集区”这一省级开发区增强吸引力和招商引资条件;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协助实施或正在谋划概算投资2200万元的县城区建设升级改造、概算投资52亿元的县塑料产业循环经济园区、概算投资2500万元的肠衣基地污水处理厂和概算投资约6亿元的蒲阳镇东委村农光互补等项目。

强化结对扶贫,及时解决贫困群众的实际困难。在扶贫工作中,审计署还注重调动全体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号召全体职工结“”亲、手拉手,采取各种方式帮助对口贫困县的困难群众。署领导每年都带队到顺平县走访慰问困难群众,截至目前共慰问12个村庄的700多户2600多名困难群众,慰问物资折款40多万元。为帮助贫困群众联系安排就业,审计署培训基地多年来定点向顺平县招收待业青年;联系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在顺平县开展“助困汽车美容技能培训”项目,免费招收贫困家庭子女到京学习技能,并帮助就业。审计署群团组织还加强对口帮扶县的联系,先后开展“温暖冬衣”、“积分微公益”、“爱心脐橙”等活动,为当地群众捐赠冬衣、建设音乐教室、扩大特色产品销路等,并开展结对帮扶,截至目前有60多名干部职工与当地困难群众结成对子,有效解决了他们的实际困难。审计人用一颗真心和不懈努力,为群众驱赶贫困的阴寒。

真金不怕火来炼,演兵场里试英雄

习近平同志强调:“选派扶贫工作队是加强基层扶贫工作的有效组织措施,要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工作队和驻村干部要一心扑在扶贫开发工作上,有效发挥作用。”扶贫工作与审计工作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需要干部“有真性情、有真感情”。为此,审计署党组把扶贫工作作为培养干部、锻炼干部的重要阵地,持续选派了多名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的优秀干部到扶贫点挂职锻炼,形成常态化的培养锻炼机制。

始终严格要求,确保挂职干部沉下心稳住劲。在选派干部到对口帮扶县挂职锻炼的过程中,审计署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选派政治过硬、年富力强的青年干部,要求他们既要从思想上杜绝到基层“镀金”、“升级”的想法,又要避免急于出成绩、显业绩的思想,摆正位置,明确定位,沉下心来抓工作,稳住劲头谋长远。审计署派出的挂职干部把当地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把当地群众当做自己的亲人,把当地的发展当做自己的事业,按照各自的分工深入田间地头、工矿企业、学校社区、农户家中,调查研究、谋划发展,赢得了干部群众信任、支持与赞誉。在工作中,他们始终站在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维护群众利益的角度、科学落实工作的深度,去谋划、去实施、去推进,时刻牢记对口支援目标任务,时刻维护国家部委及挂职干部良好形象,以身作则,严格自律。在生活上坚持低标准,带头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廉洁自律,从不向县里提个人生活要求;在工作上坚持高标准,把部委务实的作风带到基层,真抓实干、踏实作为,为当地干部群众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在此过程中,挂职干部也得到了成长,无论是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度,还是在推动工作的方式与方法上,特别是在解决基层问题、做好群众工作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学习扶贫先进,充分发挥带头示范作用。2015年6月24日,湖南省沅陵县审计局党组书记、局长李逢琪同志在杜家坪乡开展扶贫工作时不慎坠入溪谷,不幸遇难,为扶贫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6年来,他走访困难群众700多户,为当地脱贫致富不辞辛劳、呕心沥血。当地干部群众感慨地说,“他和别的局长不一样,他是用心去扶贫”。2015年8月9日,湖南日报刊登了“洒尽热血为乡亲——追记在扶贫点因公殉职的沅陵县审计局局长李逢琪”一文,对李逢琪同志的事迹进行了报道。审计署驻沈阳特派办干部于锡明在彰武县二道河子村驻村挂职第一书记期间,主动融入基层、服务群众,全心全意扶贫帮困,当地群众纷纷对他举起大拇指。2015年,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授予于锡明同志“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号召中央国家机关广大党员干部向于锡明同志学习。李逢琪、于锡明同志的扶贫先进事迹,给全体审计人员做出了榜样。审计署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他们牢记使命、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学习他们务实担当、干事创业的拼搏精神,学习他们大公无私、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审计署广大党员、干部以李逢琪、于锡明同志为标杆,把个人追求融入审计事业,立足本职岗位,努力工作、建功立业,通过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更好地发挥审计在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作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建立教育实践基地,助力青年干部成长成才。为了落实中央群团工作会议精神,推动青年干部立足本职建功立业,引导青年干部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审计署把三个对口帮扶县作为青年干部的教育实践基地。每年,青年干部深入基层一线,与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工同勤,吃住在老乡家,切实体会基层群众生活的真实情况,与基层干部一起走村串户、调研座谈,了解一线干部工作的真实状态。通过实践活动,青年干部不仅了解了国家政策在基层的执行情况,更重要的是与基层干部融为一体,亲如一家。实践中,有青年干部由衷地说:“是人民用满腔的信任和理解支持着我们,作为公务员,我们应当胸怀公心、为民谋利,积极担当、勇敢作为,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当地群众也动情地说道:“想不到这些平常只有在电视里看到的中央干部,真能到我们这里,个个撸起袖子帮我们干农活,打着赤脚帮我们种庄稼,我们党有这样的干部就好,要多来。

护航扶贫担重任,审计筑牢“高压线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审计署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扶贫审计工作,不仅组织开展了扶贫资金专项审计,还将扶贫责任落实情况列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关注事项,并要求在社保资金、涉农资金、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民生领域审计项目中,重点关注影响制约扶贫政策落地生根的体制机制问题,积极发挥审计监督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服务和保障作用。

辩证看待问题,用新标准衡量新情况。对扶贫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署党组提出,要坚持历史、客观、辩证地看待,坚决做到不以新的制度规定去衡量老问题、也不用原有的制度规定来衡量当前的创新事项,要坚持三项原则:一是坚持依法审计,凡是审计发现的骗取套取、虚报冒领、截留私分、挥霍浪费、重大损失等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坚决依法查处;二是坚持实事求是,凡是有利于各类资金整合用于扶贫的、有利于扶贫项目稳步实施的、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的情况,坚决予以支持,并积极促进完善总结;三是坚持推动改革,凡是审计发现不利于精准扶贫的体制制度问题和障碍,要深入分析原因,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着力解决和完善相关体制制度机制。

审计助力扶贫,开出整改“药方”。审计人拿着尺子量自己、量别人,也在努力丈量贫穷的厚度、希望的高度;审计人积极提出审计意见建议、促整改,也在努力揪出穷根、拿出治穷方案、帮助摆脱贫困上下功夫。2013年,审计署组织对6个省(区)19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财政扶贫资金进行了审计,查出一些地方扶贫资金在管理使用分配中的违法违规、损失浪费、资金闲置等问题,并从扶贫资金管理机制、监管责任、基层作风等方面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应进一步研究完善财政扶贫投入机制、加强扶贫资金监督检查、强化扶贫工作绩效考核等建议。审计反映的问题和建议,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国务院扶贫办和相关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常务会两次听取情况汇报,部署加强财政扶贫等民生资金管理和审计监督工作;中央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创新完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国务院扶贫办及相关地方根据审计结果出台或修订规范性文件40多项,归还和发放扶贫资金1.38亿元,清理消化闲置资金1.45亿元,查处171名责任人员。

2014年8月以来,审计署在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中,持续关注了“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点项目推进情况、资金统筹使用情况、相关政策落实情况,揭示和反映了不作为、慢作为的问题以及积极、主动、有效作为的典型。对发现的问题,相关部门和地区高度重视、及时整改,促进扶贫财政资金加快下达,积极落实配套资金,推动相关部门和地区加快项目推进、政策落实和制度完善。

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审计署通过扶贫审计,已促进国务院扶贫办及相关地方出台或修订规范性文件50多项,归还和发放扶贫资金1.82亿元,清理消化或加快下拨扶贫资金19.53亿元,查处235名责任人员。

及时公开审计结果,形成监督合力。对审计情况,审计署及时向社会公告,媒体跟进报道,审计监督与舆论监督的合力得以充分发挥,推动着问责追责、问题整改和政策落实。审计查找地方扶贫资金存在问题、促进扶贫政策踏踏实实落地等工作得到了舆论的认可和肯定,大大提高了公众对扶贫问题的关注度。同时,更多媒体发表评论,呼吁加强审计监督,筑牢民生资金使用“高压线”,让公共资金在阳光下运行。

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中共中央对打赢脱贫攻坚战设立了目标。为这一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也列在了审计人的任务清单上。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古人的宏愿。而今,全国上下共同努力,全面小康不再仅仅是梦想,审计也在其中尽己所能做出贡献。审计铁军肩膀上扛着责任、扛着重托、扛着百姓期待的目光,扶贫路上,笃定前行。(张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