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大棚”春来早
2月10日,春节倒计时,记者来到灵璧县渔沟镇郑楼村时却没嗅到多少“年味”。不过,村口的300亩连片大棚里一片繁忙,村民们正热火朝天、争分夺秒地进行大棚整理和育苗移栽。 “这段时间正是瓜菜育苗、移栽最关键时期!”“棚里长势好,咱比过年还高兴。 ”农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表达心中的喜悦和期盼。
不远处,一块“扶贫大棚”的大标牌格外醒目,郑楼村第一书记滕海洋细说由来:“省委宣传部在灵璧县探索产业扶贫,在郑楼村试点‘扶贫大棚’工程。这300亩钢构大棚就由省委宣传部投入200万元,宿州市、灵璧县配套350万元统一建设,无偿供郑楼村贫困户使用,希望贫困户以大棚为撬杆,早日摘去贫困帽,走上致富路。 ”
走进贫困户司杰的西瓜大棚,顿觉暖意融融。当天,他和几位贫困户一道,在大棚里插钢管、绑铁丝,搭建保温小拱棚,为种植早春西瓜做最后准备。由于单个家庭搭建小拱棚费力耗时,大伙们纷纷自发组成“互助组”,抱团干活提高效率。
这时,大棚外传来一声汽笛,村里的精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车送薄膜来了。 “合作社统一配送农资,比俺们在市场上购买要优惠,质量也有保障。 ”司杰说着跑出去接货。 “铺上薄膜,后天就可以移栽瓜苗了。 ”司杰话音刚落,合作社副经理张鲲鹏急忙纠正:“瓜苗进棚后别忙下地,先‘练’两天再说。 ”“瓜苗要‘练’是啥意思? ”“瓜苗用保温箱长途运来,乍进大棚不适应地里温差,需要继续在营养钵中放两天才能移栽,否则会降低成活率。”一番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大家恍然大悟。
“要想断穷根,脑袋先脱贫。”张鲲鹏说,贫困户不仅是资金贫困,更多的是知识技能贫困,宿州市、灵璧县在统建大棚的基础上,还组织合作社、农技员,手把手培训指导贫困户。
“一座‘扶贫大棚’就能让一户贫困家庭改个活法,活得更有心气。”24岁的朱志取是最年轻的“扶贫大棚”种植户,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大棚里整理着几条黑色滴灌软管,并试验滴灌效果。 “政府免费提供节水灌溉设施,俺3间大棚一年可种三季瓜菜,刨去成本,今年挣六七万元不成问题。”为了让贫困户定心,政府给每亩大棚上了农业保险,保费由村里垫付,如遇自然灾害,每亩可获1万多元赔付;合作社还对大棚统一管理、产品统一销售。
村民李祥利最近买了一台“大棚王”农机整理土地,提高地力,当地政府主动为他承担大部分购机款和加油款,只附加一个条件:要为村里其他贫困户免费整理土地。这几天,老李为“扶贫大棚”耕地、耙地、开沟、施肥之后,又把“大棚王”开到周边村庄搞有偿服务,挣了不少“外快”。
在“扶贫大棚”中有几座育苗棚,里面摆放了许多营养钵,钵中育着番茄、黄瓜、甜瓜等高附加值作物,红红绿绿十分喜人。这些育苗棚和数十座瓜菜大棚由村集体注册的精诚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收益全部归村集体所有,用于无劳力贫困户的救济等公益民生事业。“俺村集体积累多年为零,今年种‘扶贫大棚’有望达到20万元。 ”郑楼村书记张超满怀憧憬。
“瓜苗春节前全部种下地,5月份欢迎你再来,一定要尝尝‘扶贫大棚’种出的‘扶贫瓜’。 ”临别时,郑楼村贫困户们向记者发出盛情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