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精准扶持 助力产业发展——合肥市文化产业政策发挥“四两拨千斤”作用
2015年以来,按照合肥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把深化改革与促进发展结合,着力完善政策体系、优化服务环境,拿出“真金白银”扶持文化企业发展、文化项目建设,文化产业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工作大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年,我市文化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5.02亿元,同比增长27.8%,增速高于全社会投资12.4个百分点,保持了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的高速增长。
2015年以来,按照合肥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我市每年拿出1.2亿元财政资金,按照“财政资金从分散向集中转变、由事后向事前事中转变、由无偿向有偿转变、单纯直补企业转变为侧重企业外部环境营造”的总体思路,通过基金、金融产品、借转补、事后奖补四种不同的奖补方式,从企业初创期、项目谋划期开始直至企业上规模、项目终结取得成果,给予文化企业、文化项目全产业链、全时间链的系统扶持。
促产业转型谋创新升级
支持文化与体育、旅游等产业融合,鼓励利用老厂房、老建筑、旧民居等资源改建成富有文化特色与内涵的休闲街区(园区)、特色村镇、旅游度假区,“中隐于市”文化创意街区成为我市旧城改造的典型成功案例:运营团队对街巷进行了整体规划,在不破坏原有建筑格局的基础上对破旧的道路和房屋进行全面整修和创意改造,招商团队亲赴上海“田子坊”、厦门“曾厝垵”等全国著名创意街区招商,每一户入驻街区的商家都要经过严格审查,包括商户类型和装修方案都必须符合街区的整体规划和形象,通过控制入驻商家的类型以避免街区内的恶性竞争。自2013年12月25日试营业以来,中隐于市从最初的十几家商户发展到现在的57户,包罗了创意工作室、主题餐饮、创意小百货、原创服饰、文艺主题客栈、文艺静吧等多种文化创意融合业态,带动就业人数达1000人,累计接待游客120多万人,被誉为合肥的“田子坊”,合肥版的“宽窄巷”,“南锣鼓巷”,“合肥人必去的十条道路之一”等众多赞誉。支持文化与科技融合,重点支持投资1000万元以上,广播影视行业技术设备与集成系统的应用开发项目,利用数字技术、互联网等高新技术挖掘、展示、开发地方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项目,集内容资源、新闻采编、新闻传播、市场对接于一体的融媒体平台项目,增强舞台艺术表现力的声光电综合集成应用项目等,2014年以来累计给予14个文化科技融合项目1190万元预拨资金扶持。曾获50万元预拨资金支持的合肥安达创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潜心研发了文博展馆互动展示系统研发及示范应用系统,该系统目前已在中国运河博物馆、无锡博物院、陕西自然博物馆、绵阳科博馆、东莞科博馆等文博馆成功使用,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首位,安达已然成为国内文化、科技场馆展品研制的优秀品牌和行业领军企业。
用金融杠杆撬社会资本
首推“创意贷”支持文化“金点子”,为面临融资难题的中小文化创意企业量身订做了专项金融服务方案——“文化企业创意贷”,财政与担保公司按照1:1的比例出资1000万元共建“创意贷”风险池基金,银行按照风险池资金10倍安排定向信贷资金2亿元用于中小文化企业融资。文化企业可以享受到贷款利率上浮不超过同期人民银行基准利率20%的贷款定价优惠、快捷的审批时效保障、便利化的综合金融服务、单笔担保金额的1.5%/年的担保费用优惠等,在全国同类文化企业贷款产品中创造了利率最低、担保费用最低。上市融资全程扶助,建立合肥市文化企业直接融资后备企业资源库,分类指导不同类型文化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鼓励文化企业并购重组,最终实现文化资本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整合;支持文化企业上市和在新三板、区域性场外市场挂牌,完成“规改股”的拟上市、拟新三板挂牌企业可以获得50万元奖励,成功上市或挂牌之后还可获得50—70万元不等的奖励。2016年10月14日合肥演艺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新三板挂牌,这标志着我省首家国有文化企业成功登陆新三板,也是我市第8家新三板挂牌文化企业。
兴产业园区助双创发展
为进一步引导文化创意产业园向孵化功能转型,发挥促进创意孵化、加强人才培养、推进产业融合、建设服务平台、培育文化品牌等功能,我市对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新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项目,按计划投资额的5%给予资助。2016年已有包河文广创意产业园、AS·1980安商创客梦工场、新鼎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安徽广电文创产业园获得总计1500万元的预拨资金扶持。新鼎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为入驻的创客团队提供工商税务、财务代账、人力资源招聘等常规服务的同时,安排律所驻点提供专业法律支持,为入孵企业申报各类国家、省、市扶持政策提供智力支持,同时也为创客们提供班车和公租房等便利服务,让创业者们在新鼎明文化创意产业园创业无后顾之忧。截至目前,入驻企业达30家,其中小微企业数达26家,占比87%,预估产值2.4亿元,上缴税收1500万元,带动就业580人,入驻企业行业主要分布与互联网+、非遗文化传承、影视IP等新兴产业。基地实现了企业、服务机构、技术平台的互动互融,在新项目培育、产业种苗孵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