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永不谢幕的农村大舞台
张 杰 毛鸿冰 本报驻安徽记者 乔国良
听说城里专业演出队要送戏到农村,安徽省定远县吴圩镇站岗村双目失明的60岁老人齐家龙由亲属搀扶着,早早地来到村篮球场等待演出。同村75岁的老人周恒峰也十分喜爱黄梅戏,看完戏连声说:“过瘾,真过瘾!”2014年底,安徽滁州演艺集团的演出队送戏到定远县农村,记者真切感受到农民朋友对文化艺术的渴望。
滁州演艺集团是一支具有光荣历史的文艺团队。1951年12月,毛泽东同志为原滁县地委文工团(后更名滁州文工团,即滁州演艺集团前身)亲笔题词“面向农村”。滁州演艺集团董事长董业龙说,我们不是将毛泽东同志的题词作为一种炫耀的资本,而是作为鼓舞我们深入基层、面向群众,为普通百姓服务的一种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使我们更加坚定了面向农村、面向基层的信心。
剧团转企改制以来,虽然遇到种种挑战和困难,但面向基层的方向一直坚守着。2013年至2014年,该团开展“送欢乐下基层”演出活动,行程3万多公里,涉及全市8个县市区,147个乡村、大中企业、建筑工地、居民小区。2014年,为响应安徽省文化厅、省财政厅关于开展送戏进村的要求,继续发扬几代文艺人“面向农村”的优良传统,集团抽调40多名艺术骨干,组成了两支演出队,从6月底开始,平均每天演出2场至3场。截至2014年11月10日,已经送戏300场,行程2万多公里,给广大农民朋友送去文化大餐和欢声笑语。
“农民对剧团是欢迎的,也是需要的。”滁州演艺集团戏剧院院长沙红说,2014年6月的一天,演出队在定远县找不到要演出的行政村,便向一位农民问路,这位农民立即丢下正在干活的拖拉机,上了大客车主动带路到村里,又跑回家抱来几个大西瓜,硬要演员们吃瓜降温。青年演员王伟唯说,一位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来看演出时胸前挂满了勋章,他把这场演出看成一个典礼,令人感动。还有一次,演出中途下起了瓢泼大雨,农民群众打着伞不肯离去,演员们也在雨中坚持演完全场……这一件件小事更加坚定了演员为农民服务的决心和信心。
送戏到农村绝不给村里添麻烦,这是剧团坚持的一个原则。舞美中心副主任王昕说,有时考虑到农村会停电,就把音响里的所有音乐存进手机以防万一。有一回演出时真的停电了,他们就用手机放音乐,一直坚持到来电。夏天天气太热,他们宁愿把流动舞台车开到太阳底下,也要把大树下阴凉的地方让给农民。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沙红说,有时为了一句带有农家气息的台词或一个动作,演员需要耗费许多精力和时间来练习。滁州演艺集团在创作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地创排农民喜欢看的剧节目。如剧团原创的反映和谐邻里关系、计划生育的小品,批评农村存在的重男轻女陋习和封建迷信活动的小戏,颂扬山村新风的节目等。此外,健康、阳光又带有喜剧色彩的节目,也适合各个年龄段农民的口味。诸如器乐独奏《扬鞭催马运粮忙》、舞蹈《骏马腾飞中国梦》、民歌《喜事多》、黄梅戏联唱等,都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
2014年10月31日上午,滁州演艺集团“送戏进村”演出队22人乘车出发,经过两个半小时的颠簸,来到100多公里外的定远县三和集镇练铺村。当流动舞台车放下12米长、8米宽的临时舞台时,滁州演艺集团歌舞剧院院长胡晓冬与音响师、服装师、驾驶员一起动手搭设舞台、悬挂横幅、架设音响设备,演员们则在车上化装。10分钟后,演出开始了,伴随着欢快的乐曲声,练铺村的大街上顿时热闹起来,流动舞台车前迅速汇集了数百名农民。在100分钟的演出时间里,台下欢笑声、掌声不断。演出结束后,演出队又马不停蹄地赶往从铺村,演出结束时天已擦黑。
董业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转制以来,集团着力创作精品,文艺演出精彩纷呈。在新的形势下,剧团也面临种种挑战和压力,但是,‘面向农村,给农民演出’成为集团永恒的主题,这是上至总书记、下至农民的期望和重托,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近期,滁州演艺集团组织大家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家认为,文艺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出发,摈弃经济利益至上,不断推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优秀作品,奉献给人民。像滁州演艺集团这样的市级剧团,理应将广大农民和农村作为主要的服务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