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叫得响”的科幻产品
日前,以“科技强省创新圆梦”为主题的全省科技活动周落下帷幕。科技活动周期间,中科大展出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模型、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开展的“探索塑造未来”公众科学日活动,以及“网络科技活动周”“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等一系列群众性科技活动,吸引了各个年龄段的“科技迷”参加。
据统计,仅5月20日、21日两天,就有7000余名大小朋友走进合肥科学岛,与高科技成果、高端科研仪器和科研人员零距离接触,感受科学的魅力。然而,随着创新被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人们对科技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科技活动周也越来越“火”,但“叫得响”的科幻产品总体还是较少。
优秀科幻产品极度匮乏
5月20日,全省科技活动周开幕当天,记者先后来到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和科大讯飞公司,看到有不少航天科技、人造太阳、机器人、语音产品展示等科技推广和体验活动,每一个科普点都是人山人海。但总体而言,科技活动周推出的各种科普活动,展示的较多、体验的较少,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优秀科幻产品还是偏少。
“好的科幻作品比科普活动更吸引孩子,更能激发想像力。 ”科幻作家董仁威坦言,目前我国的科幻杂志、科幻影视、科幻动漫与游戏、科幻主题公园等,几乎都供给不足。
“我国科普产品总体感觉体量不足,市场乏力。就科普和科幻图书来说,尽管每年一万多个新品种面世,但真正卖得好的并不多,相对而言国外引进版市场反应好一些,但因为其成本更大,实际盈利能力并不强。 ”省科普作家协会秘书长、安徽教育出版社编审杨多文说,我省科普产品最具影响力的要数科大讯飞的智能语音技术,还有各类机器人、科技馆的展品等。
“目前,我省甚至全国范围内,科幻产品的发展都处于起步阶段,数量、质量都极其有限,尚未形成标志性品牌。 ”中科大新媒体研究院院长助理吴茂乾分析认为,一方面,国内科普科幻产品尚处于小众阶段,未进入创作职业化阶段,后续商业化、产业链配套资源也严重匮乏,整个科普科幻产品生产及运营体系不健全,导致科幻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国内文化娱乐产业氛围严重异化,受制于整体公民科学素养偏低等因素影响,公众对于科普科幻产品的重视度较低,符合严谨科学规范的科幻作品与奇幻玄幻等类型作品相比,并不具有市场竞争力。
供给不足“缺口”亟须补足
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三体》、郝景芳的《北京折叠》分别获得2015年和2016年世界科幻领域最高奖——雨果奖,表明我国一批科幻小说家的作品已经处于世界前列。目前,科幻小说已成为我国民族文化产业中最具创新力的组成部分。就我省而言,也出现了诸如李毓佩、谈祥柏、刘兴诗、刘先平等名家的科普图书精品,在市场上有相对较好的表现。
但就市场需求而言,优秀科普科幻产品依然严重供给不足,特别是原创科幻影视作品寥寥无几,能在市场上产生巨大影响的更少。 “国内科幻原创作品很少,急功近利是主要原因。当务之急是大力推进政府采购科普产品服务,以培育原创科普产品,进而培育科普、科幻影视作品,营造良好的科普消费市场。 ”杨多文表示,对于常见的科普知识,其实市场需求并不大,反而显得有些过剩;市场需求的是更新的知识以及更新的观念和方法。今后,应组织力量在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上多做文章,提高科普教育的效率。
“打造优秀的科幻影视作品,一方面需要大量的原创作品作基础,另一方面需要一个完整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 ”吴茂乾表示,目前这两方面的基础条件国内都比较欠缺,今后应大力引导和鼓励优秀原创科幻作品创作,通过市场化、商业化方式促进优秀科幻作者转型成为职业科普科幻作家,并促进其作品进入主流大众视野,以前端市场化运营推进后端专业化职业化创作生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内部市场化运作或者国际交流合作的方式,推进科幻电影工业体系在资本投入、品牌塑造、人才储备、技术创新、影视运营等方面专业能力的建设。
“文化+科技”推动产业“蝶变”
5月26日,国产冒险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在青岛正式开机。该片由郭帆执导、改编自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同名小说。《流浪地球》是“中国科幻第一人”刘慈欣的代表作品之一,曾获得2000年银河奖的特等奖,被誉为“最有想象力、最具人文内涵的本土科幻”。 “中国科幻电影的最大难题不是技术和成本问题,而是语境和美学上的。 ”郭帆表示。
业内人士认为,“文化+科技”,是打造优秀科普科幻产品的一个突破口。 “在美国,科幻电影通常占年度票房的25%左右,票房冠军经常是科幻大片,而我国近年来叫得响的科幻影片寥寥无几。 ”董仁威说。深圳“科学与幻想成长基金”发起人马国宾认为,“真金白银”就放在眼前,文化企业完全可以踊跃从事科幻电影制作,也可以组建科普科幻产业园,培育产业链条。
如何借鉴国外“文化+科技”的经验,来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吴茂乾表示,一方面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吸收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成熟体系,内化为国产文化产业的基础能力;另一方面是促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新发展,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汲取创意创新精华,创作出真正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科普科幻产品。
“转变观念,不断改进科普形式。 ”中国科普研究所任宏伟说,科技教育是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之一,我国目前有2亿多14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将科幻与文化产业结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据我所知,西方发达国家没有专门的科普部门,而我国自上而下有一个强大的科协系统来推动科普事业发展,这应该是我国组织机构的优势所在。 ”杨多文认为,我国优秀科幻作品之所以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民众的阅读习惯没有培养好可能是主要原因,我国只有真正建立起全民阅读的机制,铸就全民族读书的好习惯,才能逐步缩短差距。
原标题:打造“叫得响”的科幻产品 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作者:桂运安 编辑:杨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