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走出去和引进来联在一起——安徽打造全方位多部门气象科技创新联盟

29.12.2016  20:39

      前不久,在安徽气象雷达应用研究联合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上,来自学界、业界的专家围绕雷达设备的研发与应用各抒己见,为提升全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出谋划策。创新、开放、融合的热潮弥漫在整个会场,信任合作汇聚成前所未有的力量。
      近年来,安徽省气象局联合省内外从事气象科技创新工作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全方位、多领域共同打造气象科技创新合作联盟,不断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逐步完善互利共赢的开放合作机制,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不断满足气象业务服务发展需求。
                                                                                                                                        “学院派”与“实战派”深度融合
      安徽省气象局与安徽大学联合共建仅一年时间,安徽省农业生态大数据工程实验室已有十余项发明专利、8个软件著作权、近50个科研项目。其中,“农村信息服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研发了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图谱”特征解析技术,实现了对农作物养分垂直分布及长势的预测评估,并依托气象部门平台在全省进行示范推广。
      与安徽省农业生态大数据工程实验室建设背景相似的,还有气象雷达实验室、农业气象灾害评估和风险转移联合实验室、气象光学联合实验中心等。从中诞生的气象产品都深深烙上了“学院派”和“实战派”印记,它们的技术或来自中国科大、南信大等高校,或源于中科院、中电38所等科研院所,或依托优质企业的市场平台,以需求带动科技创新。
      “一两个平台作用可能有限,但十几个平台放在一起,就会凸显集聚效应,实现从量变到质变。”安徽省气象局局长于波说。“部门+学校+院所+企业”合作联盟模式,使气象部门主动融入安徽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与多家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建立了全方位、多部门的创新联盟,整合了多方资源,实现了在人力、物力、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互补,逐步构建了“宽领域、多层次、深融合”的气象科技协同创新体系,促进气象科技创新效率最大化。
                                                                                                                                    最新科研成果转化加速
      科技成果转化,听起来简单,实际上并不容易。
      在安徽省,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野外科学试验基地、成果应用示范中心,在合作各方之间搭建新的“直通车”,气象科技产、学、研、用实现了无缝对接。
      雨水不足、气温过高、冰雪灾害等都是影响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从2013年起,安徽省气象局与国元农业保险公司采用“局企共建”模式创立了实验室,气象、农业和保险领域专家针对农业保险行业的需求和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的现状,先后完成了高温热害对一季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业务试验、一季稻遥感地面监测试验、淮河流域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定量化损失评估、基于GIS的农业气候资源要素空间分析、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精细化风险评估和区划、省级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系统等研究项目,为政策性农业保险费率设计、灾害评估、定损理赔、防灾减损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农业气象灾害评估和风险转移联合实验室,便是安徽省小麦种植天气指数保险、夏玉米干旱天气指数保险等气象保险产品的“诞生地”。
      安徽省气象局科技与预报处处长张苏告诉记者,过去产、学、研、用“各拉各的车”,科技成果转化费时费力,很多成果没来得及转化就过时了。省气象局探索互利互惠成果共享的气象科研成果处置收益和期权分配机制,制定了科技成果认定实施细则,促进了研发单位、业务部门和生产企业有机结合;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在科研开发方面的优势,利用气象部门在业务服务方面积累的实践经验,共建成果应用示范中心,进行科研成果和应用软件的业务试验和应用示范,促进最新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迅速地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并激活了转化积极性。
                                                                                                                                        众创平台释放“人才红利”
      今年11月,安徽省气象局的杨元建博士荣获“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入选第三批气象部门青年英才行列。对于纷至沓来的肯定,杨元建深有体会:“科研不是单兵作战,始终离不开交流合作。”
      安徽省气象部门与多部门签署合作协议,搭建众智开放型的省级气象科研众创平台,并通过持续实施硕博士启动基金,博士生双十万政策,科技带头人骨干、基层骨干津贴等制度,持续推进淮河流域开放基金、新技术应用、预报员专项等,实施联合实验室双跨双补等举措,不断优化创新环境,激发了部门内外气象科技创新活力。
      依托高速公路恶劣气象条件监测预警系统,安徽早在2010年便实现了在高速公路网沿线全面应用能见度自动化观测设备,并逐步在国家级观测站安装前向散射式能见度仪。
      “能见度仪大规模业务安装,对设备检测和标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内没有满足要求的专项实验室,加之国际能见度仪生产厂家对检测技术高度保密,建立气象部门自主的能见度仪计量检定实验室十分迫切。”安徽省气象局气象光学探测技术创新团队带头人方海涛说。
      依托开放型气象科研众创平台,方海涛带领他的团队“牵手”安徽光机所,合作研发HW-N1型能见度仪并投入生产和气象服务应用,以科技项目为纽带,打破单位藩篱,对关键环节的核心技术进行攻关,完成了省级能见度仪计量检测实验室硬件建设与调试,首次建成可自动循环控制的气象光学视程检测模拟环境,首次设计并验证气象光学视程量值传递方法,率先建立业务化能见度仪检测规程并开展检测。(转自中国气象报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