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近百户25万20年未还 村里如今还要利息“打折”

05.11.2014  05:59

  1995、1997年,时属长丰县土山乡汪庙村村民谷天安,为了高达3%的月利息,先后两次借款给村委会,总额达5627.43元。如今,近20年过去,别说利息,连一分钱本金也没要回来。记者调查,1993~1997年,原土山乡汪庙村、刘庙村村委会向辖区村民累计借款近百户,金额超过25万元。因财政困难,如今20多年过去,这笔钱分文未还。目前汪庙、刘庙已合并为双庙村,属岗集镇管辖。

   村里借了他5627元

  谷天安今年68岁,他告诉记者,1995年,汪庙村村大队向其借款3500元,用于支付其他税费款,当时在借条上约定利息为月息3%(折合成年利率为36%)。 1997年,村大队又向谷天安借款2127.43元,“这笔钱到现在没还”。

  谷天安向记者出示了这两次借款的借条,2张借条均以“收条”形式拟写。其中1995年7月16日发生的借款,借条上注明“月息3%”,“收款方”为“土山乡汪庙村”,借款事由一栏字迹潦草,难以辨认,只能看清“村借款”3个字,借条盖有土山乡汪庙村公章;1997年1月19日借款时的收条上,未注明月息,事由为“96年一次性付清陈账款”。值得一提的是,两张借条上都未注明还款时间。谷天安介绍,这5000多元钱,是自家卖了小牛崽和粮食换来的钱。

  2002年,土山乡汪庙村、刘庙村合并为双庙村,属岗集镇管辖。谷天安的债务人也变成了双庙村村委会。为了让后者还钱,今年1月,谷天安将其告上法庭。今年5月,长丰县人民法院对此案宣判,勒令双庙村村委会支付谷天安借款本息。然而,由于双庙村村委会“财政没钱”,未履行支付义务。今年10月,谷天安又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获受理,然而至今仍未能收到一分钱还款。谷天安年事已高,一身疾病,腰间还长有瘤子,但因支付不起1万多元手术费,至今未手术。

   借钱的远不止一个人

  谷天安并不是唯一一个借钱给村里的人。 67岁的村民胡跃元当了19年的讨债人。在双庙村西头一处破旧平房里,胡跃元从家中抽屉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张泛黄的欠条,条子上9269.57元的欠款数额字迹清晰,日期为2002年9月。 “这笔钱是1995年借的,当时写了老借条。 2002年汪庙、刘庙合并后,新成立的双庙村给我重新开了这张借条。这笔9000余元的‘巨款’,是村镇上欠我女儿教书代课的钱。 ”胡跃元说,当时村镇上授课的老师不够用,女儿高中毕业后就去代课,乡镇有关部门对女儿的代课工资一直打欠条,不发钱。 1995年12月31日,因当时的刘庙村要上缴农业税,时任该村领导把女儿的工资当作税收上缴,代课费的欠条又变成“借条”。 1996年起,胡跃元每年都会到刘庙村村委会要钱,村委会负责人回应“财政紧张,没钱给”。

  双庙村村民胡传兵也讨债19年。胡传兵说,1995年12月,村委会工作人员先后“借”了他三笔款,共计13900元。 “最后一笔借款是3900元,其实当时我家里真没钱了,我和媳妇商量,把家里圈养的四头肥猪卖了”。令夫妻俩没想到的是,1996年起,每当两人问起借款的本息何时发放,村委会工作人员均不作回应。 61岁的胡传兵目前仍在合肥市区打工,“19年前的1万多块钱可是巨款,如果当时这笔钱不借,我今天也不会成这样。 ”胡传兵说。

  胡传兵对当年借钱行为后悔不已,他称自己19年前借给村里的1万多元钱,搁那时能买套房,现在却只能买2个平米。

   借款额超25万元

  刘庙、汪庙村到底借了多少农户的钱,总额达到多少? 11月4日,记者来到双庙村村委会,村委会书记黄圣凤向记者出示了一份账单。账单显示,刘庙、汪庙2个原村大队,自1993年至1997年间,共向近100户农户借款,总金额超过25万元,这还不包括应登账会计个人失误,漏登的数据。

  记者详细翻看了账单,最早的1993年共有4户群众借钱给刘庙村,总金额18230.6元。最多的1996年,汪庙、刘庙村共向村民借款53人次,累计产生债务总额89738.08元。

  由于行政区划调整,目前,汪庙、刘庙约20年前所借的这些款项,全部由双庙村归还。黄圣凤告诉记者,村委会将情况反馈给岗集镇财政所后,目前正在进行债务登账,后期将把债务资料汇报给镇财政所,由其设法筹措资金还钱。对于为何拖欠了这么多年,黄圣凤称,“双庙村没有集体经济,财政非常困难,不是不还钱,是没钱还。 ”

   数额太多希望让点利息

  昨日,记者联系上岗集镇财政所杨所长,对方表示知道双庙村欠农户钱10多年未还一事,“目前镇上正积极部署落实还款一事。如果这些债务经审核都是真实的,都在文件框架内,过年前应该能还上钱。”杨所长称,针对村民诉求的还本付息一事,如果想从1993年还利息还到2014年,显然不太现实,“这根本还不起。 ”杨所长称,后期镇上会协调双庙村村委会和村民协商,在利息上让让步,“约定到双方都满意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