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鉴定引入3D打印技术[第304期司法连线]

26.09.2014  11:04

本报讯 3D打印技术自问世以来,不断挑战着人们的想象极限,打印衣服、鲜肉,甚至汽车,似乎无所不能。 9月17日,记者从蚌埠市司法局司法鉴定科获悉,日前,该市仁济司法鉴定中心在临床上也引入3D打印技术,为鉴定委托人实现私人定制,按照1:1的比例打出伤者骨骼模型,为司法鉴定工作带来强大的技术支持。

据介绍,传统的骨骼外科诊断,往往借助于影像诊断报告。而人体骨骼的形状并不规律,传统影像片不立体,导致不容易发现损伤的部位。在以往的司法鉴定中,经常有当事人询问司法鉴定人,明明没有看到损伤,怎么会有肢体的功能丧失?另外,有的医院在给骨折需要内固定手术的患者实施手术时,但因为借助影像片判断不准确,造成固定物植入位置不精确,达不到手术效果,从而引发医疗纠纷。

随着3D打印技术的运用,此类问题将会迎刃而解。通过CT薄层扫描及三维重建结合,可以以1:1的比例还原一些在影像片上不能够直观观察到的损伤,以眼见为实的模型呈现在人们面前,同时,打印出来的“实物”也是司法鉴定有利的客观证据。(余勇记者 周莹莹)

相关链接:

3D打印技术又称三维打印技术,是指通过可以打印出真实物体的3D打印机,采用分层加工、迭加成形的方式逐层增加材料来生成3D实体。3D打印技术最突出的优点是无需机械加工或模具,就能直接从计算机图形数据中生成任何形状的物体,从而极大地缩短产品的研制周期,提高生产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稿件来源:2014年9月25日安徽法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