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户籍改革:城里人多了,家电消费“后劲”更足
池州人小赵毕业到合肥已有5年,在合肥买了房成了“合肥人”,这周和女友领了结婚证。小赵说,在城市生活开销比农村大得多,他们两人每月开销都在四千元。专家表示,随着户籍改革推进,越来越多像小赵这样的年轻人落户合肥,将拉动大众消费的增加。
买房落户成了合肥人
2009年,小赵从宿州学院毕业后来到合肥。由于上大学时户口并未随迁,所以户籍地依然显示为安徽池州。3年之后按照当时合肥的限购政策,小赵提交了一年的社保证明,才在合肥市经开区买了房,成了“合肥人”。
虽然没赶上这轮“户籍改革”政策,但小赵还是幸运地跨过了当时的门槛进了城。农村生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小赵摆脱了父辈们的生活方式,但在城市的每一天都意味着“消费”。此次户籍制度改革之后,大量农村人口进城落户,在享受城市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将拉动城市消费。
这周,小赵和女友相恋两年后终于领了结婚证,准备年底办婚宴。去年8月份新房到手,小赵就迫不及待进行装修,“房子80平米,装修花了85000元。”小赵告诉记者,冰箱、电视、洗衣机、空调这些就花了2万块钱,“当时想着是不是什么电器可以不买,能省就省点,结果一看都少不了,都是生活必需品。”
每月开销要四千元
小赵一直在一家外资电梯公司工作,月收入5000元左右,女友在一家公司上班,每月能拿3000元,“现在日子过得有点紧,但一些支出还是少不了的。”
小赵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吃的方面,两人在家吃晚饭,中午在外吃,每月平均1000元左右。除此之外,每月电话费、衣着方面的花费超过1500元。
对于小赵来说,城市生活的日常开销每月要4000元,比农村多出两倍还不止,“其实是消费来换取更好的生活和服务”。
据了解,2013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14元,比上一年增长9.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人均消费性支出16285元,增长8.5%。其中,食品支出增长9.5%,衣着增长9.5%,居住增长19.1%,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增长10.8%。
还打算买辆车代步
前不久,小赵在合肥市长江西路买了一套小公寓,花费28万元,“家里父母凑点,自己借点。”
小赵告诉记者,公寓他想先用来出租,以后等父母老了再把他们接到合肥来住,“合肥的医疗条件比农村的要好,人老了生个病啥的治疗及时。”下一步,小赵打算在爱人怀孕时,再买辆车方便去医院检查,“价格10万元左右就可以了,主要是代步用,同时过年过节回家走亲戚也需要。”
专家说法:对消费拉动作用明显
东方证券分析师邵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整个户籍制度改革红利角度来分析,深度城镇化长期来看对于消费的拉动作用更为明显。如果以每年1.71%户籍变更速度,同时考虑到落户人口结构、消费倾向变化、薪资的变化与培训的效用、消费习惯的影响,“我们测算的消费红利在2020年的增量可以为GDP增长贡献0.6%,总体消费红利在2020年将贡献GDP的2.5%。”“改革红利体现在投资和消费两方面,相对于投资的潜力而言,未来消费的潜力更大。”邵宇认为,房地产、基建、医疗、教育、家电等多个领域有望在户籍改革中分得一杯羹。其中,在房地产、基建等领域利好最直接。
一位私募人士分析指出,在户籍制度改革带来的增量消费中,主要是最基本的大众消费,比如洗衣机、电视机等家电产品和食品需求,“这是除了正常的吃住之外,最基本的,如果是一个家庭的话,这些都是不可少的。所以,如果未来中小城市能够发展起来,对家电消费这一块是非常乐观的。”此外,汽车也有望在户籍改革和新型城镇化中进一步普及,据了解,2013年我省汽车产量达103.1万辆,家电综合生产能力超8000万台(套),居全国前列。上述私募人士表示,“未来城镇化率增高,对家电汽车消费这一块还是非常乐观的。”
延伸阅读:农民进城成本不算低
今年3月份,安徽省信息中心发布《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几点思考》,指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缓慢,全省2012年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6.5%,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22.9%的两倍多。由2000年的8.4个百分点至2012年的23.6个百分点,两者差距逐年扩大。
省经济信息中心专家分析,农业人口“进城”不是说进就进,需要一定的成本。专家预测,我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人均公共成本在10万元左右,个人成本超过1.5万元,且不含购房成本。
谁来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埋单”?专家称,需要构建由政府、企业、社会及个人共同承担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比如,设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专项资金;对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企业,给予适当税收减免、贷款优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