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综述
寻找差距,分析问题,帮助基地找准定位、理清思路,形成比学赶超氛围
——加强研究谋划,把握产业发展大势,瞄准没有“天花板”的大产业、新产业
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行动,是培育发展新动能的必然选择。
2015年,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实现工业总产值3082.7亿元,增长19.7%,增幅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11个百分点。基地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达到347个,增长22%……规模扩张,速度加快,质量提升,自去年省委、省政府确立首批14个基地以来,基地建设成绩斐然。
数字背后蕴含深意。决策科学,路径准确,符合中央要求,切合安徽实际,基地体现着产业集群化、集约化发展方向,顺应了当前产业变革趋势,把握转型发展主动权,赢得发展新优势。
“十三五”开局之年,新兴产业基地建设步入发展新阶段,冲刺就在眼前。今年一季度,基地发展保持良好态势,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4.1%,高于规模以上工业8.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6.6%,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35.2个百分点。
5月21日下午,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调度会召开。长达四个多小时不停歇的“思想碰撞”,会议坚持问题导向,主动对标找差距,积极对表抓落实。
新阶段意味着新考量。一些难题的出现,源自重视程度不够——
从第三方评估看,有的市把基地牌子拿到了,资金也拿到了,实质性运作缓慢;有的市把基地建设工作直接交给园区,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没有做到既挂帅又出征;有的市是市和县、市和龙头企业有“两张皮”现象,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形成的合力还不强。
新阶段催生着新动力。一些难题的存在,缘于发展思路不清——“有的产业发展重点不突出,有的对产业发展核心关键环节把握不准,有的没有做好结合文章,缺乏清晰的谋划和推进策略。”第三方评估时,有关专家直击要害。
难题绕不开躲不过,迎难而上是唯一选择。思路决定出路,战略成就未来。调度会提出,“加强研究谋划,把握产业发展大势。”“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里面做文章,瞄准发展那些没有天花板的大产业、新产业,用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力,用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
从善于借助外脑,加强与专业研究机构合作,帮助理清思路,到树立全球眼光,成为发展产业的行家里手。从做好结合文章,把产业发展方向与当地发展实际有机结合,到既登高望远,又脚踏实地,增强谋划的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调度会上,一系列新思路新决策,帮助各基地找准定位、理清思路,形成比学赶超氛围,为基地建设注入源源不断新动力。
突出项目带动,依托龙头企业,开展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专业化招商
——不能捡进篮子都是菜,真正引进一批有利于产业升级、集群发展的企业
蚌埠硅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一手抓本土企业培育,一手抓招大引强攻新。玻璃设计院综合收入突破120亿元,成为全国领军企业;方兴科技、中航三鑫成为显示玻璃、光伏玻璃细分领域前10强企业。 “目前,基地拥有规模以上企业93户,其中年产值超过10亿元企业6户。 ”蚌埠市政府相关负责同志说。
谋篇布局,要善于抓住发展的关键。 2015年,全省基地滚动实施重大项目544个,总投资3985亿元。完成年度固定资产投资630.9亿元,增长31.2%。龙头企业加快成长。江淮纯电动汽车、国轩高科、芜湖埃夫特、阜阳贝克药业、科大讯飞、蚌埠玻璃设计院等龙头企业实力进一步提升……
然而,纵览全省各基地,一些深层次困境依然存在,项目实质性进展缓慢,市场反应灵敏度不够高,集聚效应难以充分发挥等。
难题的背后,有重大项目支撑不足的原因。
有的基地的龙头企业既不大,更不强,缺少像京东方、格力、西门子、博西华这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企业,很多企业和项目小而散,行业竞争力不强。
窘境的背后,有园区集聚程度不高的问题。
作为基地建设载体,一些开发园区整体规模偏小,产业布局分散,在拉长产业链、延伸价值链上还要下更多功夫,产业层次有待提高,规模效应不显著。
“不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实施精准招商,企业产业间就没有关联性,产业集聚效应就难以充分发挥。 ”调度会没有丝毫躲闪回避,振聋发聩。
理性面对难题,盲目轻视不可取,需要沉着冷静的深刻洞察和脚踏实地的真抓实干。
我省提出,到2017年,单个基地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或3年翻一番。现实是此岸,目标是彼岸,项目就是到达彼岸的桥梁和船舰。只有项目的落地,千亿产值目标的实现才有抓手和落脚点。
“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重大项目谋划,推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 ”各市县政府、园区要着眼有市场前景的产业方向,聚焦产业链核心环节,深入谋划一批产业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优质项目。调整存量,做优增量。 “把准基地产业发展方向,依托龙头企业、自主品牌等优质存量资源,放眼全球,脚踏实地,开展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专业化招商,真正引进一批有利于产业升级、集群发展的企业。 ”这成为今后基地招大引强的一个鲜明取向。
提升创新能力,强化金融支持,努力打造政策高地
——力求引进一个人才团队,突破一项高端技术,催生一个新兴产业
加快建设合肥ICC平台,推动“粒子空间”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加快基于讯飞语音技术的创新创业的扶持孵化;巨一自动化赴德国慕尼黑设立分公司……合肥坚持创新引领,基地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2015年,基地获授权发明专利342项,今年一季度,基地新增授权发明专利129项。
创新能力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关键支撑。当今世界,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反观全省各基地,创新能力不强仍是一大短板。一些基地的创新平台、创新能力、创新成果与国内先进产业基地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发明专利授权量、技术合同交易额、高新技术企业数、研发平台等都没有体现“高人一等”。
“要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关键技术研发,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省发改委负责同志说,比如,合肥新型显示基地需要加快前瞻性技术布局,建设一批新型显示研发平台,增强持续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再比如,芜湖机器人基地需要提升基础研发能力,加强机器人检测中心等重大平台建设。
我省积极引导资本更多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加速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集聚,优化资源配置。 “目前,修订拓展完善创新型省份建设配套政策,形成覆盖创新驱动发展链条的‘1+6+2’政策体系。 ”省科技厅相关负责同志介绍,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有750多家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获得省经费补助6.6亿元。今年政策兑现初步统计覆盖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990家企业左右,比去年增加140家。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引进资金不如引进技术、引进技术不如引进人才。“要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重点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并在创新创业、生活居留、随行家属就业就学等方面采取有吸引力的政策,力求引进一个人才团队,突破一项高端技术,催生一个新兴产业。 ”调度会明确。
为此,省委、省政府不断完善产业发展、财税支持、要素保障等支持政策,努力打造政策高地。去年省财政拿出2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力度空前。在用地上,继续对基地重大项目建设用地实行按需申报,在省级预留建设用地指标中优先安排解决。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创新。设立安徽产业发展基金,是我省推进科技型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深度对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有力抓手,总规模800亿元至1000亿元,先期规模600亿元,省投资集团、信保担保集团目前已正式发起运作。我省正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基地的信贷投放,扩大“税融通”业务、续贷过桥资金、“4321”新型政银担合作模式等在基地的应用,走活金融服务基地这盘棋。(郑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