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一位老兵整理战地日记盼出版 以纪念牺牲的战友

21.07.2014  10:43
何斌的战地日记

  “在我第二次往负3号冲的时候,一颗60炮弹打在我身前2米处,爆炸的冲击波不大,但炸到了我的手和脸上,脸上也出血了,手腕处划破一块皮。我赶紧跑到了负3号的洞里,一屁股坐在一个大衣上,马上洞里有人惊呼了一声,我拉开大衣一看,一位牺牲后的烈士在大衣下面,刚刚在洞口被炸死的。 ” ———摘自何斌的战地日记

  时隔30年,当何斌再次读这些文字的时候,心情仍难以平静。今年47岁的何斌,住在合肥蜀山区海亚当代小区,29年前,在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中,18岁的他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出生入死。上战场前,他买了个小小的日记本,枪林弹雨间隙,他就拿出笔记上几句。日前,记者在他家见到了这本“战地日记”。

   【往事回首】

  入伍9个月得到参战命令

  1983年10月份,安徽霍邱,400名青年参军入伍,何斌就是其中一名。他成了号称“天下第一团”王牌部队的一名步兵,编入高射机枪连。入伍9个月后,1984年7月,他们接到了参战命令,悄悄从浙江开往云南前线,在文山进行了为期半年的临战训练。

  1984年7月13日,何斌就陆续听到各种消息,部队即将开赴云南前线战场,14日下午2点,命令正式下达。 “我们剃光了头发,写好了遗书放在战备包里,然后开始处理私人物品,烧掉了所有的东西。 ”何斌说,看着各个营房门前烧掉的信纸灰,“心里升腾起一股热流直冲天灵,有一种无所畏惧的气概。 ”

  抱着随时会牺牲的心情,大家用积蓄去服务社买零食,连队里也将养的鱼啊猪啊,宰杀了吃得饱饱的。20日下午4点50分,队伍开拔,“那一刻,心情非常激动。 ”

   【日记故事】

  守阵地,挖掩体船头战役打了4天4夜

  在云南训练半年,进入老山作战区。 11月4日起,何斌开始写日记。 12月4日夜里,何斌和战友们到达阵地——500高地。

  “12月10日,今天从早上开始,我后方炮阵地就不时打炮。头顶上不时有炮弹伴着巨大的破空声而过,前沿阵地今天又不平静了。 ”修筑工事,运送弹药的间隙里,何斌不忘写上几句。他开始是在前线守阵地,挖掩体,防止越军半夜偷袭。 “夜里站哨时,决不能站固定哨,站潜伏哨最安全。 ”

  在战地6个多月,何斌经历了无数次战役,发生了4次大的战斗,让他印象最深的是船头战役。 1985年1月15日开始,打了整整4天4夜,“各种火炮此起彼落,没有间断;炮弹从天上飞过也把我们的耳膜震得隐隐作痛。 ”何斌在日记中记到,“我打开手电筒点了一只小蜡烛,洞口用麻袋塞严,不让透出半点光。李卫已经睡熟了。我的日记记得太简陋了,心里思考得多,但写在纸上,就少得可怜。 ”

   送弹药,抢伤员无奈眼睁睁看着战友牺牲

  守了2个月的阵地,何斌接到命令,成了战场上最累最危险的军工,要冒着敌军层层封锁,将枪支弹药送往一线,再将伤员抢运回来,沿途遍布雷场,他们翻山越岭躲避炮弹,抢救回了很多人,也眼睁睁看着战友牺牲。

  “(战壕被炸成浅槽)人只能半弯着腰顺着浅槽走,两边土壤下都可能有地雷,绝不能越雷池半步。越军如果这时炮击我阵地,我们只能挺着挨炸了,躲都没地方躲。 ”

  何斌告诉记者,天天在枪林弹雨里来回,也摸清了敌军炮弹的规律,每次都能抢在空当里送物资,但也有例外,一次运完物资,太累,大家坐在战壕里休息,一颗炮弹落下,2名战友牺牲了。

   不缺粮,就缺水个个长出打结的乱长发

  老山为热带雨林气候,雾大雨多,早晚寒冷,需要穿大衣,中午炎热只能穿背心,猫耳洞里潮气非常重。何斌在日记中写到,因为每次汗流浃背,裤头会卷起来,捆得难受,后来大家干脆就直接穿裤子,舒服些。

  战场上的日子无疑是艰苦的,“口粮都跟得上,就是没有水。 ”何斌回忆,喝的水都紧缺,更别说洗澡了,实在太脏,就申请一茶缸水,拿毛巾沾湿了擦擦。上战场前大家都剃了光头,不过几个月后,个个都是一头打结的乱长发。

  “4月27号,李卫这天牺牲。越军连续发射三发炮弹,他被其中一棵(颗)的弹片击中,当时就不行了,肚腹中弹,话都讲不出来了。 ”

   【多年期盼】

  希望出版日记铭记战友

  1985年6月份,何斌所在连队下战场了,7月份回到杭州,第二年4月份他退伍。如今的工作和当年很像,开救护车,同样是救死扶伤,与生命赛跑。

  2007年起,他花了2年时间整理战地日记,写了4万字的回忆录。日前,他告诉记者,如果有可能,希望能出版,因为回忆录里每个战友都是真实姓名,安明银、李绍强、管飞、李卫,他希望以这种方式,铭记战友。

  -背景

  1979年,为保卫我国边疆,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爆发,一个月内我国宣布胜利并撤出越南。上世纪八十年代两国继续对抗。九十年代前苏联解体后,两国关系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