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结婚了”,短信通知内暗藏病毒

13.06.2016  16:38
       银行卡莫名消费数万元
  “这个月18日我结婚了,到时你要来喝我们的喜酒哦,这是我们的电子请帖和结婚照。”3月12日16时许,安徽省舒城县城关镇居民方某的手机突然收到一个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结尾还附了一个链接。最近谁要结婚?出于好奇,方某点开了链接,但是什么也没有显示,有些疑惑的方某也没在意。
  当日19时许,方某的手机突然收到一条银行发来的短信,称他名下的一张银行卡已经消费了4000元。直冒汗的方某随后又陆续收到银行发来的多条转款信息,卡内存款半个小时内陆续被转走6笔,合计损失数万元。方某赶紧打电话给银行请求冻结银行卡。
  3月13日,方某向警方报案。获悉案情后,舒城县公安局刑侦大队立即组织精干力量成立专案组。办案民警迅速展开调查取证工作,调取了方某被盗刷银行卡的交易明细,明细显示3月12日的6笔消费资金均被转入第三方支付平台。民警及时与该平台客服取得联系,力求尽快冻结资金,争取最大限度地挽回群众的损失。
  与此同时,专案组对方某收到的短信链接进行破译,发现是一个木马病毒。受害人方某点击该链接后,木马自动植入其手机中,获取手机里的通讯录及短信等内容。民警深入调查发现,该木马绑定了一个可疑的邮箱。通过这个邮箱,民警发现了一个疑似嫌疑人所使用的手机号码,且该号码仍在使用。通过多方调查,专案组最终锁定了嫌疑人的位置是在广西来宾。
  3月16日,专案组奔赴来宾开展侦查工作。
  窝点内已是人去楼空
  在来宾警方的大力协助下,专案组迅速找到了嫌疑人所在的窝点,但此时已是人去楼空。民警调查了解到嫌疑人案发后第二天就已经搬走了,嫌疑人去了哪里?到底是什么身份?
  掌握的线索十分有限,专案组立即调整侦查思路,希望通过视频找到嫌疑人的蛛丝马迹。在当地公安机关的支持下,民警调阅了窝点附近的监控视频。经过查找海量视频,3名男子的影像进入了民警的视线:3月14日当天,有3名男子携带行李乘坐一辆小货车从窝点驶离。民警立即对3名男子进行循线追踪,最终确定了他们新的藏匿点:来宾兴宾某小区。随后,3名男子的真实身份也被民警摸排出来。
  然而此时专案组又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电信网络类诈骗案的定罪证据主要依靠电子证据,如果抓获嫌疑人后没有查扣到作案的手机、电脑等物证,便无法将犯罪嫌疑人绳之以法。于是,专案组采取传统与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安排民警在小区内乔装守候,同时利用小区内的视频监控进行巡查,并对嫌疑人使用的车辆进行跟踪。
  嫌疑人突然驾车离开藏匿点
  确定了小区,但是专案组并不清楚嫌疑人住所的具体楼栋。这是一个位于城区中心的开放式小区,有四个区、十栋楼,每天进进出出很多人。经过十多天的工作,3月29日,专案组确定了犯罪嫌疑人藏身窝点。
  就在警方准备伺机展开抓捕行动时,3名嫌疑人突然驾车离开了小区。难道嫌疑人有所察觉?但是窝点内窗户还开着,晾晒的衣服也还在,会不会是嫌疑人临时有事出去?专案组决定原地耐心等待。果不其然,3月31日傍晚,3名嫌疑人返回了住地。当日22时许,专案组根据事先制定的抓捕方案,一举将正在作案的3名嫌疑人覃某、曾某来、曾某挥抓获,现场查获电脑4台、银行卡9张、手机18部及手机卡200余张。
  据调查,覃某于今年3月上旬从广西宾阳来到来宾,在出租房内从事发送木马短信诈骗的犯罪活动。其在网上购买木马病毒,后压制成一个木马链接,通过手机发送出去。受害人收到短信,点击链接后手机就会中毒,手机上的通讯录、短信等资料会全部发送到嫌疑人指定的邮箱里面。嫌疑人利用掌握的资料联系网上专业的洗钱人在第三方交易平台上进行网上交易,交易后受害人中了木马的手机所收到的验证码短信,会全部发送到嫌疑人绑定的手机上。嫌疑人把收到的验证码提供给洗钱人,直接在第三方交易平台上完成交易。
  截至目前,这起案件的受害人达到69人,遍布全国8个省市区,涉案金额超过20万元。
  警方提示
  胡明星(舒城县公安局网安大队副大队长):
  平时,我们的手机经常会收到各种短信,但是如果是陌生号码发来的带有链接的信息,就要特别注意了。此类信息常常具有迷惑性,有的是模仿正规网站的链接通过更改个别字母、数字欺骗群众,而像本案中,受害人是看到短信,以为发自很久没有联系的朋友,便信以为真,加上好奇心驱使,一时疏忽,误点了链接,结果中招。在这里,要提醒大家,不管收到谁发来的链接,都要保持谨慎心理,最好能够通过电话进行核实,还可以将链接复制到电脑的浏览器上,如果是可疑链接,浏览器会自动识别并发出警告。
  误点了链接,不要过于紧张,要第一时间关闭手机的上网功能,防止犯罪分子植入的木马通过网络窃走手机里的通讯录等信息;随后给手机重做系统或是安装杀毒软件进行杀毒,把木马清除掉。另外,如果不放心的话,要及时冻结手机绑定的银行卡或者修改绑定的手机号。万一损失已经造成,一定要及时报警,向警方提供全面信息协助破案。
  其实,实施诈骗的犯罪分子一般文化水平并不高,手段也不是特别高明,之所以屡试不爽,还是在于我们的防范意识不强。因此,我们在日常中要多看新闻,多了解反诈骗常识,增强自身防范能力。(本报记者   关清   钟仓健   通讯员   刘小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