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民生工程持续向“急难病弱”群体倾斜

23.10.2014  11:03

  安徽广播网10月23日讯 (记者:徐军) 我省在民生工程实施过程中,坚持“雪中送炭”原则,按照“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的总体要求,始终优先关注、重点保障“急、难、病、弱”等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

  在铜陵县西联乡官上村,今年29岁的小伙汪玲不久前被诊断出尿毒症,昂贵的治疗费用让这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有些吃不消,得益于新农合和大病救助等政策的叠加效应,他家的负担减轻了不少:“如果做腹膜透析,我家里承担还是可以的,现在改成血液透析,压力还是比较大的,不过好在现在有大病救助,全靠家里肯定是不行的。”

  目前,我省大病救助的病种范围已经扩大至20多种,救助标准高于55%,各级财政每年都要安排城乡医疗救助资金,并列入当年财政预算。

  淮南市田家庵区居民郑传东身有残疾,没有劳动能力和稳定收入,一度生活非常艰难。后来经过申请轮换,现在他住进了当地建设的廉租房小区银鹭安居苑小区,加上残疾人补助、低保、医保等政策,郑传东现在生活有了保障,他说:“现在住到了廉租房,医保方面不用交一分钱,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找物业,照顾我们弱势群体。”

  在民生工程实施过程中,我省各地发挥政策托底功效,加大对各类困难群体的保障力度。合肥市财政局局长吴利林:“在医疗保障方面,我们实现了乡镇卫生机构的覆盖率、一体化管理率都达到了100%,新农合参加以后,实现的住院实际补偿标准提高到55.5%,在教育方面,合肥率先在全省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全免费,有175所农民工子女的定点学校,为农民工进城解决了后顾之忧。”

  今年,我省从就业、养老、医疗、住房等基本民生问题入手,新增就业促进工程、山区库区农村住房保险试点、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改造提升工程4个项目,优先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要求最迫切的突出问题,并提高了低保户、五保户、贫困残疾人、独生子女伤残等的生活保障标准。省财政厅副厅长陈军:“应该说民生工程从最初的谋划就始终围绕在‘急、难、病、弱’,这是我们整个政府应该聚焦的重点,安徽省在财力很困难的情况下,对残疾人群体自行出台了项目、补贴的标准,持续的每年都在递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