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水避暑小心“游泳病”
高温酷暑,泳池和水上游乐场成了江城市民避暑的绝佳选择。到了周末,这些场所更是人满为患。戏水虽然舒适,但也不可大意。近日,记者走访芜湖市几家医院,发现游泳引起的眼病、耳病和皮肤病患者人数上升。对此,专家提醒大家享受清凉的同时,也要注意自我防护,泳镜、鼻夹、耳塞最好戴齐了。
高氯池水可致皮肤过敏
作为与水流接触最多的部位,人们的皮肤往往首当其冲受到伤害。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专家张正勇告诉记者,高氯池水可致敏。人多的情况下,泳池管理方会增加消毒剂的浓度,其中含有氨、氯等成分,对此过敏的人容易产生皮肤潮红、荨麻疹、灼热等症状,所以市民最好弄清自己的体质再下水。
据悉,绝大多数的皮肤病是不会通过游泳传染的。但当同游的人患有细菌性、病毒性以及寄生虫类等传染性疾病时,就可能通过池水传染给他人。同时,这种交叉感染也将患者自身的病情加重,皮肤破损感染率更高。还有一些真菌感染性皮肤病如足癣等、寄生虫感染疾病如疥疮等,也会间接传染给他人,患有这些疾病的人不宜去公共泳池游泳。
此外,疥疮、足癣还可以通过公用的拖鞋、浴巾、毛巾等在接触者中传播。这些私人清洁物品,市民要事先备好,不要与他人混用。
耳病患者增加三倍
夏季同样是耳病高发的季节,这跟游泳也有很大关系。市一院耳鼻喉科的潘晓玲医生告诉记者:“现在平均每天能接待耳病患者20余名,占到科室总门诊量的四成,比春秋季人数多了三四倍,其中很多都是学游泳的小孩。”
潘医生指出,最常见的泳池耳病有三类。一是游泳时没有戴上耳塞等保护用具,出现耳部进水,引发急性外耳道炎;二是游泳者本身就有耳部耵聍栓塞,也就是俗称的耳屎积得太多,平时不影响生活,但是进水后耵聍膨胀,影响听音;三是本身就有中耳炎或鼓膜穿孔的市民,游泳池动作幅度太大,保护措施不够,导致旧疾复发。
“市民泳前要做好防护,耳塞不要忘记。如果准备长期游泳的话,最好先去医院做个检查,清除耳内耵聍。”同时,游泳结束后要及时擦干净耳朵,潮湿的环境也会给细菌繁殖创造有利条件。值得一提的是,使用棉签掏耳朵的方法并不可取。“力度掌握不好的话,容易使鼓膜受伤或破裂诱发中耳炎,部分棉花也有可能掉入耳内而不知。如果实在感觉难受的话,可以把棉花取下,在外耳轻柔擦拭,吸干残留的水滴就可以了。”
游完泳回家少看电视
“不少人游泳后眼部会出现充血、痒涩等不适,严重的还会患上急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市一院眼科医生孙亭告诉记者,夏季是红眼病的高发期,尤其是学游泳的儿童和青少年,泳镜是一定要佩戴的。
据介绍,结膜炎分为非传染性结膜炎、传染性极高的流行性结膜炎和过敏性结膜炎三类。非传染性结膜炎大多起因于泳池内消毒水的化学刺激,如漂白粉浓度过高引起眼睑红肿、结膜充血、异物感、烧灼感、流泪等眼部不适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影响视力。
有三类人比较容易感染红眼病。一是隐形眼镜佩戴者,二是长期面对电脑、用眼过度的人群,三是喜欢揉眼睛的儿童。这些群体在游泳时,要注意戴好泳镜。游泳结束后,减少用眼,回到家少看电视少上网。另外,网吧的键盘鼠标以及影院的3D眼镜也可能传染眼疾,市民在使用后要勤洗手,不要随便摸脸摸眼镜。
孙医生表示,虽然夏季是“红眼病”的高发季节,但市民也不需过于紧张,并不是眼睛红了就是“红眼病”,干眼症、眼睛过敏、沙眼等也可能导致眼睛发红。市民如发现眼部不适,要及时就诊,切勿自己乱用眼膏、眼药水等消炎药,以免耽误、加重病情,特别是儿童,他们的眼药水在使用频次、方法上都有讲究,最好遵医嘱。
泳镜毛巾专人专用
“知道了原理,我们就能够有的放矢了。”三位专家表示,游泳时注意细节可防病。首先,应选择卫生达标的正规泳池游泳。正常情况下,站在泳池边能闻到淡淡的氯气味,如果氯添加过多会产生刺鼻的味道,过少则闻不到氯味。建议大家选择卫生条件好、水质清澈透明、氯气味适中的高质量游泳馆。
游泳时尽量不做跳水等大动作,不要推水嬉戏,避免呛水。使用专用的耳塞、鼻夹,以防止水的进入。佩戴合适的泳镜,避免水和眼睛直接接触,泳镜专人专用,以免引起交叉感染。游泳后保持耳道干燥,如果进水,上岸后可侧头向后外方向牵拉耳廓,把耳道拉直,以便污水流出。每次游泳后,用清水洗头、洗脸,浴巾及毛巾专人专用。(大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