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历史涵养合肥城市品格
合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城,其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史学大家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稍后的另一位大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地理志》里也重复了这一记载,并加重语气说:“合肥受南北湖皮革、鲍、木之输,亦一都会也。”可见,合肥最初的形象是作为一个水运中转的商业贸易中心出现的。
合肥的起源与水有关,合肥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水。有水的地方就有灵气,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气。 正是由于地处江淮分水岭和南北水陆要冲的重要战略位置,合肥又被称为“淮右襟喉,江南唇齿”,在封建王朝群雄割据、南北争霸的格局中,军事、政治意义很快超越了经济意义。
合肥城战略地位的重要,可以作为佐证的是:
三度作为侯国都城:(1)西周(约前1066年~前771年)初年封建,约于春秋(前770年~前476年)中期亡国,《左传·文公十六年》云:“自庐以往,振廪同食。”这说明公元前611年庐国尚存;(2)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光武帝刘秀升合肥县为“合肥侯国”,历4世,约百年;(3)东汉灵帝时,复合肥侯国,献帝建安五年(200年),建安二十五年即延康元年(220年),汉亡遂废国设县。 三度总计约600年。
三度成为“中央直辖市”:(1)西汉设13刺史部,扬州为之一。东汉因袭,刺史府曾驻历阳(城址今和县城关),后移治寿春、合肥;(2)三国时期,魏、吴分治扬州,庐江、居巢县(今巢湖市居巢区)至滁州沿江一线为界,南属东吴,北为魏,魏之扬州刺史府先后驻合肥、寿春;(3)明朝设庐州府,是意义更为确切的“中央直辖市”。三度总计约300余年。
在这样一座兵家必争的城池里,首先演绎的,是金戈铁马和鼓角争鸣,三国魏吴争雄,曹孟德大战孙仲谋,张辽威镇逍遥津,教弩松荫、藏舟草色、斛兵塘、筝笛浦、回龙桥、飞骑桥……均是这一段战争历史的见证;明末张献忠三打庐州府,清末太平军两克庐州城,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与国共两党的抗日武装在合肥周边地区犬牙交错、反复争夺,直到解放大军挺进瑶岗建立渡江战役指挥部,也都证明了这座军事重镇不同凡响的战略地位。
与金戈铁马相对应,这座城市又充满着侠骨柔情和诗情画意。还是那位曹孟德,在大战前夕为了鼓舞士气,居然携伎带酒来到金斗河上,一时间筝笛齐鸣、歌舞助兴,不料乐极生悲,忽被一阵狂风吹覆座船,曹操为部下救起,但那几名美丽的歌伎则都葬身水底,从此“渔人常夜闻筝笛声及香气氤氲”,该地因名筝笛浦。北宋名臣包拯,铁骨铮铮、一身正气,是民间千载传颂的“包青天”,至今犹存的《包氏家训》,清廉家风,可谓一字千钧。到了南宋,大诗人姜夔流寓合肥,与两位擅操琴筝的柳氏姐妹产生爱慕之情,并在合肥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我家住在赤阑桥,邻里相过不寂寥”;姜白石所爱恋的,何止是柳氏姐妹,他所要感恩和歌咏的,正是合肥人的热情、好客和包容,使这位在战乱频仍中浪迹天涯的游子有了依附感和归宿感。
包容与开放,是漫长的历史演变进程所赋予合肥的两项重要而鲜明的城市品格特征。它的成因在于,合肥居民本身就是由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源源不断地流入组成的。查考明清以来合肥兴起的一些名门望族的家谱,如龚鼎孳、李鸿章、张树声、刘铭传、周盛传、唐定奎、段祺瑞等家族,几乎无一例外都注明他们的祖先是由明代来自江西鄱阳湖畔瓦家坝;再远一点的,还有隋唐以降从山西洪洞老槐树迁徙过来的,如王氏、蒯氏等。历史上这一片土地属于所谓“四战之地”,战争对于人口流失造成极大的影响,因而历朝历代都不断有各个地域的外来移民进入,地缘上的南北交汇和东西会通,使得各类外来人口逐渐学会在这里和睦相处,共同发展。远源通婚的优势,也使得人口的质量显著提高,地灵人杰不再是一句空话,纵观近代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洋务集团和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皖系集团人才群体的涌现,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合肥城只有五万人口,它经历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从华东、华北和东北大规模引进工业企业和建设人才,七八十年代三线厂(包括部队和高科技院校、研究机构)内迁和知青回城,以及九十年代至今的大规模招商引资和引进高科技创业人才等三次大的移民浪潮,加上城市区划的调整,形成现在的规模。以人均受教育水平和科技含量而言,合肥在省会城市中名列前茅。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使合肥越来越迅速地摆脱地域观念的封闭性和狭隘性。合肥人,尽管有自己的方言土语和生活习俗,但他们重乡情而不排外,热情好客,善于联络感情广交朋友;他们聪慧、肯干、能吃苦,也会算计、有些小九九,但他们对于外来的先进、高端事物,是抱着欣赏、务实的态度去学习和接受,并努力为己所用的。换句话说,合肥人很会赶时髦、跟潮流,善于得风气之先。近代以来,李鸿章、刘铭传、张树声、周盛传、段祺瑞直至杨振宁等一大批杰出人物,就是其中的代表者;而“80后”的合肥人,已经基本抹去了土著和外来者的差别,正在凭借手中掌握的高科技手段,创造产学研一体化的辉煌成就。因此,务实和趋新,构成了合肥城市品格的另外两项重要特征。
综而言之,人口素质高,各群体和谐共存,是合肥向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的不可或缺的优越条件。同样,包容与开放、务实与趋新,这些在历史的演进中形成的城市品格特征,是我们今天得以传承和发扬的珍贵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