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恢复高考40年 我的故事”系列之三:周礼根 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
墙上的时钟滴滴答答,时光老人步履匆匆。对我们来说,高考还是几年前的事,可是对于在1977年恢复高考后参加高考的亲历者来说,高考已经是他们心中沉淀了近40年的回忆,在高考恢复40年之际,我们走近周礼根老师,与他一起品味记忆里的高考岁月。
周礼根,1979年参加高考,考入北京师范大学。
记者(以下简称记): 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中国人有逢“十”纪念与庆祝的习惯,您认为恢复高考要不要纪念?要不要庆祝?
周礼根(以下简称周): 纪念高考是有必要的,纪念的目的在于回首与反思,回首高考经过的历程,反思高考的得失,让高考制度变得更加合理有效。但我们不需要庆祝恢复高考,废除高考是特殊时代下的产物,是必须恢复的。
记: 高考制度恢复之初,您的学习生活是怎样的?
周: 高考恢复之前,我们都处于“不读书”的阶段,学习资源非常匮乏,学习全凭自己的兴趣。77年恢复高考之后,学校开始紧抓学生读书,社会的学习风气逐渐浓厚,我们才算是从实际意义上进入学校,学习文化知识,我们那时候是在农村的一个“自然班”,年龄差距非常大,但是每个人都有了人生的目标,就是高考,做一个知识分子。
记: 您觉得当年的大学生活和现在有什么区别?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您当年的大学生活吗?您对于现代大学生有什么寄语吗?
周: 区别肯定还是很大的。在心理上,因为当时的大学录取率非常低,所以我们考上大学有一种“天之骄子”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其次由于当时特殊的社会氛围,我们在学术上对于政治的兴趣更为浓厚,朋友们凑在一起的话题也多围绕国内外政治时事,就不像现在的大学生会关注社会的方方面面。
我们当年上大学的时候学校里经常开展很多讲座,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学校里经常挂满了各种讲座的海报,很多专家都热衷于通过讲座向学生传播自己的学术理念。而且我们当年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我们学生年龄差距非常大,我那时考上北京师范大学的时候是17岁,但我的同学年纪大的有30多岁,在现在的大学很少可以看见了。
对于当代大学生,我认为最本质的还是要注重底线,掌握分寸,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其次,应该把精力放在学习专业知识上,掌握专业技能,提高整体素质,完善自我,脚踏实地,为自己的未来而努力。
记: 您是由于什么样的机缘进入合肥学院工作的?您对合肥学院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期待?
周: 我是毕业之后分配到合肥教育学院的,经历了合肥联合大学,再到合肥学院。我也算是看着合肥学院一步一步成长到现在。看着我们学校办学规模逐渐扩大、硬件设施逐渐完善,专业设置增多,“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定位得到更多人认可,不断地发展与成长,觉得非常有成就感。我希望在学校在未来发展中既要仰望星空,展望学校更好的未来,也需脚踏实地,走好发展每一步,更快更稳发展。
(宣传部 学生记者 王冬梅 黄曼青 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