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文——中华骨髓库首例捐往印度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14.07.2015  19:04

      刘志文,男,1978年生,安徽省第7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刘志文从来没有想到天上会掉下馅饼,并且砸中了他。得知自己有机会挽救他人生命,并将成为中华骨髓库首位向印度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时,他就是这么想的。

      作为一名编辑,刘志文的生活一直很平静;但因为造血干细胞捐献一事,他一下成了名人。

      因髓结缘

      2012年,在一次无偿献血活动中,刘志文留下自己的血样,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当时,他只是百万库容中的一个,从没想过自己真的会成为那个救人的“英雄”。“就是多给别人一份希望吧。”刘志文说。

      刘志文平时就热心公益,经常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到社区为老人服务,积极参加无偿献血。截至目前,他共计献血1100ml。其实,他原本打算献更多血的,但由于检验不合格,好几次都没有献成。

      2015年4月26日,得知自己和一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尤其是知道对方是一个16岁的孩子,刘志文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比我的孩子大不了几岁,他的父母也一定很着急、很担心。”刘志文说,“既然给了别人希望,就不能让人失望。

      健身计划

      经常上夜班,长期坐办公室,身高171cm的刘志文体重达到了165斤。体检显示,他超重,而且甘油三酯偏高,不符合捐献标准。

      救人要紧。接到通知后,刘志文开始了自己的健身计划。每天下午编前会之前,他都到单位附近的公园健走3公里;晚上回家后,他又到家附近学校的操场上慢跑2公里。

      不仅如此,在饮食方面,家人也格外注重营养搭配。“既有营养,还要吃得清淡些。”这样坚持了两个月后,他的体重降到150斤以下,捐献前体检各项指标均显示合格。

      从容面对

      这是刘志文第一次来北京。在接到骨髓库的电话之前,他原本准备今年休年假带着全家到北京玩,“没想到第一次来竟然是为了这么重要的事”。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记者见到了刘志文。尽管因为注射动员剂出现了轻微的酸痛,但从他脸上看不出半点紧张和不悦。他说,自己从小就怕打针,但这段时间一天两针动员剂,再加上抽血,他已经习惯从容面对针头。“该打还得打。”刘志文笑着说。

      陪同捐献的志愿者裴源和刘志文是15年的老朋友了。裴源是一家地板店的老板,十几年前曾和刘志文共事。这几天,他专门放下家里的生意,到北京陪同捐献。

      裴源告诉记者,在刘志文的老家,他的房间门楣上挂着“耕耘斋”的牌匾。正如这块牌匾所言,刘志文始终在努力耕耘。“忠厚老实,心地善良。”裴源这样评价他的朋友。

      全家上阵

      这次来北京捐献,刘志文一点儿也不孤单。不仅马鞍山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全程陪同,他的妻子和儿子也陪在身边。

      妻子曾红洁在一家证券公司工作。虽然工作繁忙,但为了陪同捐献,给丈夫加油鼓劲,她专门向单位请假,单位也十分支持。她表示,此次带儿子一起陪同捐献,也是希望通过言传身教,对孩子进行教育。

      其实,首先得知刘志文配型成功的是他的妻子。接到骨髓库打来的电话后,她立刻将消息转告刘志文。夫妻俩商量后,一致同意捐献。“毕竟是救人的大事,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反对。”曾红洁说。

      她还表示,捐献给印度人在她看来并不特殊。“无论是哪国人,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我想如果换了别人,也同样会这样做。

      在配型和捐献过程中,最热心的是刘志文的儿子汪曾一。得知爸爸和印度少年配型成功,他几乎天天向爸爸确认是否答应捐献、何时进行捐献。谈起爸爸此次捐献,汪曾一竖起大拇指:“我爸爸非常厉害,他是我和妈妈的骄傲。

      作为报社一名小记者,他还把爸爸捐献的故事用日记的形式记了下来。

      主动宣传

      刘志文所编辑的报纸时常有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相关报道。此前,刘志文都是报道者,这一次,他却成了主角。

      他说,作为一名媒体工作者,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造血干细胞捐献无损捐献者健康,才能更好地打消人们的疑虑,让更多人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来,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送去生命的希望。

      为了配合刘志文的捐献,他所在的马鞍山日报社专门派出一名记者全程跟踪报道。

      和刘志文比起来,参与此次报道的方燕算是报社的新人了。在方燕眼中,刘志文是一个热心的大哥。他主动向年轻记者和编辑传授自己的经验,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同事没有不说他好的。”方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