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红色1+1”志愿队免费维修电脑十年

14.07.2015  18:41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已经不是一件稀奇事,可有这样一支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连续十年“专情”服务长丰地区。这支队伍是来自合肥学院计科系“红色1+1”志愿队,队员们专门帮助当地居民维修电脑、教授电脑基础操作。除了日常定点维修外,这支队伍还率先帮助长丰草莓“触电”互联网,长丰县草莓种植协会首个网站就由第一届“红色1+1”志愿队搭建而成。

   服务长丰十年免费维修电脑电视

  “大爷,家里的电脑电视需不需要维修,我们是志愿者,维修不需要交费。”7月13日,入伏第一天,十多名身穿红色队服的大学生志愿者却顶着太阳守在长丰县翰林苑小区门口。他们是来自合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学生,在暑期志愿活动中,他们除了帮忙维修居民家中损坏的电话和家用电器外,还会教小区周边的老人学习简单的电脑操作方法。

  20岁的徐娜来自宿州,作为大一新生的她并没有返家享受大学第一个暑假。跟随志愿服务队伍,她第一次来到长丰县水家湖镇。从7月8日抵达水家湖镇算起,徐娜跟随队伍已经在镇上开展了五天的志愿服务,帮人修电脑和教人简单使用电脑。“我们是计算机系的学生,维修对于我们来说会简单一点,但教居民使用电脑有些费事。”在水家湖的这些天,志愿者们每天早上六点集合,吃过早饭后带着暑期调研课题,来到镇上人流量最为密集的区域,八点钟准时在指定小区门口设摊义务维修电脑。“截至中午午饭前,我们已经修好了五台电脑。”

  徐娜参与的“红色1+1”志愿队并非首次进入长丰,从2005年算起,这只志愿者服务队已经在长丰“服务”了整整十年。除了带队老师外,参与志愿服务的均为大一、大二的学生。十年间,队员年年都在更新,唯一不变的是服务项目——维修电脑、教授电脑运用知识。“每年7月份来到长丰,在当地服务一周后离开,之后保持联系,必要时再前往乡镇服务。”

  搭建草莓网站帮长丰草莓“触电”互联网

  回忆起第一届志愿者入长丰的情况,时任合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党总支书记吕刚有说不完的酸甜苦辣。十年前,作为第一届志愿服务队的领队,吕刚带着15名大学生走进长丰进行暑期活动。“之所以选择长丰作为服务地点,主要是因为长丰以农业生产为主,当时经济落后,电脑技术几乎没有得到开展。”

  2005年,“我们刚开始进长丰时,遇见了很多困难,最艰难的是得不到当地居民的信任。”在吕刚的记忆中,第一届志愿服务队算得上是“吃苦耐劳”。“受经费限制,我们只能住在小旅馆内,男生挤一个房间,女生挤一个房间。”这样的居住方式,“红色1+1”志愿服务队保持了十年,搬床垫睡地板已经成为志愿服务队的传统。

  条件的艰苦,咬咬牙就能挺过去,可来自对方的不信任却成为志愿服务队最头疼的问题。吕刚告诉记者,将服务队队名定为“红色1+1”是因为首届队员多为党员和预备党员,而服务项目则是所学专业计算机的日常维修。“十年前,电脑算得上极为隐私的东西,别人不会轻易让你接触。”碰了几次钉子后,队员们都出现了消极情绪。作为领队,吕刚提出了“三个一行动指南”:敲第一扇门,说第一句话,完成第一个任务。如今,“红色1+1”志愿服务队依然将“三个一行动指南”当成志愿服务的信条。

  第一届苦,第一届难,可最让吕刚得意的也是第一届志愿服务队,“我们帮长丰草莓协会做了专业网站,这是长丰草莓第一个网站。”十年前,长丰草莓已经拥有了先进的栽培技术,可销量却始终无法让农户满意。在“红色1+1”志愿服务队的主动请缨下,长丰草莓种植协会将网站的建设工作交给了这群年轻的大学生。让人没想到的是,这群志愿者居然将网站做得有声有色,“如今,这个网站都还在使用中。”每次说到这点,吕刚都会笑着提及“长丰草莓率先完成互联网+”。

   坚持以老带新将志愿情结代代相传

  第一届志愿服务队开了一个好头,之后的志愿服务越做越顺手,维修电脑的项目也受到长丰当地居民的欢迎。从2005年算起,“红色1+1”志愿服务队已经接纳了上百名优秀大学生,如今已经毕业的他们投身社会各个岗位继续发光发热。可对于志愿服务队的关注和关心,“老人们”却从未停止,她们自建了“关注三下乡”QQ群。

  第一届老队员张娟毕业后在杭州阿里巴巴工作,刚入学的她曾因孤儿身份性格内向自卑。“在吕老师的鼓励下,我参加了志愿服务队,可以说这个经历几乎改变了我的人生。”说起自己当年义务服务的回忆,张娟告诉记者:“志愿服务让我第一次主动去帮助别人,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如何积极看待自身的遭遇。”

  如今,“红色1+1”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不再局限为党员,更多时候由大一新生挑主梁。为了更好地开展日常服务工作,每年都会选举一名老队员担当队长。“队长主要分配协调任务,带领大家进行总结,就像队伍里的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