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实践者】安徽志愿律师陈贤:照耀祖国边疆的“法律灯塔”[央视网]
12月7日,陈贤在安徽省司法厅“两学一做”艺术课堂上,讲述自己的经历。
央视网消息(记者 孔华) “那个路,只能一辆车通过,一边是万丈悬崖,要是掉下去都没法施救,我吓得心都提到嗓子眼了,不敢睁眼,咬紧牙齿,在心里默念,我是来做公益的,我不会出事的。”每每想起途经悬崖到边远牧区做法律宣传的经历,陈贤还紧紧按着胸口。
46岁的陈贤是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的一名律师,3年前,女儿上大学后,没有后顾之忧的陈贤选择当一名律师志愿者,人生从此翻开崭新一页。
初到藏区,“痒”不欲生
“当时看到司法部选拔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律师,报了名,经过层层申报、审核、体检,2014年7月,踏上前往西藏的列车。”陈贤至今还记得刚刚到达西藏的困“囧”。
鼻子出血,全身过敏,“痒”不欲生,两条腿被抓得鲜血淋淋,吃了过敏药才渐渐恢复,现在两腿上留下了大大小小几十处永久的疤痕。接着又是一个多月的感冒……在平均海拔3500米的西藏昌都市卡若区,陈贤陷入了从未遇到过的恶劣环境。
高原缺氧,稍微走快几步就会心慌胸闷、话说多了就会接不上气。为了防止身体形成依赖,陈贤坚决不吸氧。冰冷的雪域高原,漆黑的夜里,由于停电,加班结束后,她经常从4楼的办公室慢慢挪步下楼,再一步步爬到另一栋楼自己住的10楼宿舍,55、85、95……每上一个台阶,几乎用尽全身力量,她默默计数,给自己打气。
生活条件极为简陋,没有暖气,没有空调,没有洗衣机,没有热水器,即使夏季,自来水也冰冷彻骨。更难熬的是蚀骨的思乡、思念。
“想家时就绣绣花,练练钢笔字,学学英语,周末到图书馆,在那呆上半天。每次家人打电话,我都是报喜不报忧,总是说,我在这里一切都好,不要牵挂,生怕他们有一丝一毫的担心。”陈贤没有告诉家人,她经历了什么。
“想过放弃吗?”每次遇到这样的提问,陈贤总是很坚定地说,“没有,这是我自己选择的路,再苦都要坚持。”
坚韧不拔办理58起案件
昌都市卡若区人口11万多,98%是藏族,没有一名执业律师,法律服务资源十分薄弱。
陈贤受理的第一个案件是为一个叫扎西曲珍的藏族姑娘维权,她因工伤被鉴定为八级伤残,医药费花了几万元。受理后,陈贤陪她到各个单位去调取相关证据,在一审、再审过程中,陈贤多次跟主审法官沟通,使得此案最后以调解结案,扎西曲珍拿到了近17万元的工伤保险待遇。扎西曲珍的舅舅为了感谢陈贤,硬塞给她一包冬虫夏草。
陈贤拒绝了,“我是一名志愿律师,来西藏不是为了名利。”
次里巨丁是位藏族农民工,当陈贤帮他讨薪,将相关法律规定告诉他时,他反问,“你是汉族律师,你们汉族人都帮汉族人,我凭什么相信你?”陈贤没有多说,仍旧告知相关法律程序、帮助他走每一个程序。陈贤用专业法律行动带来的结果胜过千言万语。几个月后,当次里巨丁拿到胜诉的判决书时,他笑了。
陈贤在内蒙古开展法律咨询活动。
在西藏志愿服务期间,陈贤进学校、进寺庙、进社区、进牧区开展法制宣传近40次,发放宣传资料1700多份,免费为藏区百姓办结58起案件,为当事人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00多万元,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称赞,并被授予西藏“法律援助群众满意律师”称号。
愿做边疆群众的法律灯塔
2015年春天,在西藏的法律援助尚未结束之时,陈贤再次向司法部递交申请,想继续留在高原。考虑到她的身体状况,司法部将她派往内蒙古开展法律援助。这次,她的丈夫曹旭也放弃了可观的收入和稳定的律所工作,和陈贤一起参加“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他们成为中国首对参加法律援助志愿行动的夫妻。
陈贤和曹旭同在内蒙古从事法律援助工作,但是他们分配的地方仍有300多公里的距离,夫妻俩并不能经常见面,只能在辛苦了一天之后通过电话互报平安。在内蒙古的一年里,陈贤共办结85件案件,为当事人挽回直接经济损失200多万元。曹旭办理民事、刑事、劳动仲裁案件共31件,代书46份,接受咨询141次,为受援人挽回经济损失60余万元。
内蒙古的法律援助结束后,2016年7月,陈贤和曹旭再次奔赴新疆乌鲁木齐头屯河区、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进行法律援助工作。
一年、两年、三年,很多人不理解,她为何放弃高薪去做清贫的志愿律师?
“从小到大,每当遇到人生的困境,总有人向我伸出温暖的手,帮我渡过难关。所以,我默默许下心愿,以后,只要有能力一定帮助别人。”陈贤说,只要身体允许,家里的老人还不需要照顾,孩子能独立,她会继续在志愿律师的道路上走下去,让法律之光照耀边疆。
12月4日,陈贤和曹旭当选CCTV2016年度法治人物。
稿件来源:2016年12月9日央视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