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银行控股权之争升级 “中静系”议案遭否
马传茂/制表 彭春霞/制图
据证券时报报道
编者按:资本是逐利的,而民营资本、险资风格相对激进,因此当此类资本瞄准上市公司股权时,故事也就随之而来。
除了备受瞩目、引发各方讨论的“宝万之争”出现新进展外,在港上市的徽商银行也在面临第一大股东与董事会之间的剧烈摩擦。同样的股东增持、同样的难题待解,不一样的是徽商银行矛盾的来源更为久远。
5月下旬,由于徽商银行股东——上海宋庆龄基金会(下称“上海宋基会”)通过下属公司连续增持该行H股,不仅使其晋升为第一大股东,更迫使该行H股公众持股量减少至20.5%,低于香港联交所规定的25%红线。
证券时报记者经多方调查了解到,位于上海宋基会背后的上海中静实业集团(下称“中静系”)才是整个事件的主角,对徽商银行连续增持的决定亦由“中静系”作出,中静新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中静新华”)则是中静系对徽商银行持股的投资主体。
出于财务投资或寻求资本溢价的目的入股上市银行本无可厚非,但“中静系”却存在着股东资格合规性存疑、增持资金以债务性资金为主等问题,加之徽商银行董事会、现有国资股东的排斥态度,事件不断升级。
矛盾在昨日召开的徽商银行股东大会上爆发。不仅“中静系”提出的“建议徽商银行终止发行境外优先股”的临时议案未获通过,其此前在董事会上提出的非公开发行H股的议案也几乎被其余董事全票否决。“中静系”与徽商银行的纠缠仍将继续。
证券时报记者从接近“中静系”的核心人士处了解到,“中静系”希望将整体持股比例由目前的13.99%提升至30%左右,以此达到资本溢价的目的。主要路径为:在徽商银行进行第三次非公开发行H股时,由“中静系”合作伙伴入股并随后达成一致行动人关系,由此提升控股比例,并在徽商银行A股上市时进一步增持。
与此同时,监管环境也在发生变化,银监会一方面引导民资进入银行业,表示“民资可双线进入中小银行”,另一方面又在近期调研上市城商行股东资格。徽商银行事件将如何进一步演化?监管当局最终态度如何?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民资身份
参与低价增资扩股
“中静系”与徽商银行的渊源,得从2007年说起。彼时“中静系”与杉杉集团共同重组中静四海实业有限公司,作为合作对外投资的平台公司入股并受让合计1.41亿股徽商银行股权。次年,该行再次进行规模达50亿股的增资扩股计划, 此次 增资扩股因股权变化超过50%、国企入股比例占70%、每股定价低于市场价超70%而饱受争议,中静四海则借机再次入股3亿股。
事实上,此时“中静系”与徽商银行的矛盾便开始显现。该行原有国企股东被省政府要求对此项增资扩股计划投赞成票,而“中静系”原计划通过受让和参与增发的方式,成为徽商银行第一大股东,但实际受让和增发的股份未达预期数量。新入股的多家省属国企凭借低价入股成为最大获益方,“中静系”虽然未能获得预期股数,却以低于市场价超70%的增发价格实现大手笔增持。
不过,中静四海以民企的身份获得参与此次增资扩股的资格,并在徽商银行此前股权拍卖价为5.05元/股的情况下,以1.35元/股的价格获得3亿股徽商银行股权,难免被质疑涉嫌重大国有资产流失。
2011年,“中静系”再次通过旗下的休宁新华资管(后更名为“中静新华资管”)将安徽奇瑞汽车销售公司挂牌的2亿股徽商银行股权收入囊中,每股单价为市场价格。
同年,“中静系”实际控制人高央将中静实业集团97.5%的股权捐赠给上海宋基会,剩余股权仍由原来的三家股东单位——上海高央家人资产、上海高央友人资产、上海高央同事资产继续持有。
据知情人士透露,此次捐赠通过类似信托的协议,由上海宋基会分配小部分利润,中静实业集团原股东接纳大部分利润,中静实业集团资产仍交由原实际控制人高央负责,对徽商银行的增持决定亦由“中静系”作出。
截至徽商银行2013年11月赴港上市前,“中静系”通过中静四海、休宁新华资管合计持有徽商银行6.49亿股内资股,投资总成本为13.46亿元。
原标题:徽商银行控股权之争升级 “中静系”议案遭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