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徽商都讲究叶落归根 安徽人反哺家乡是文化传统

08.03.2016  14:59

  、

■ 徽墨制作技艺传承人项德胜对徽墨的手工制作如数家珍。

■徽州古城内的古建筑前绽放一树白玉兰花。

■古徽州府衙大堂。

■古徽州府衙前憨态可掬的石狮子。

■出生于安徽黄山市的赵普,曾为央视主持人,现忙着创业。他说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提“工匠精神”,这让他惊喜,因为,他正在努力的,正是将中国传统手工艺和流行的“互联网+”融合,为老手艺人找找路。

■华灯初上的歙县古城和新安江。

【人文安徽】

老庄故地 黄梅之乡

安庆府、徽州府,二者取其首,谓之安徽。

这里,老庄二尊,名扬天下,道家学说,经世沿承;黄梅戏曲,传唱天下;山水之甲,黄山艳冠,是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农耕时代,安徽耕地稀缺,徽人为了生活,多数背井离乡,营商四方。渐渐地,“无徽不成镇,无徽不成商”的商贾盛地,成形。鼎盛之时,天下徽商富可敌国。

徽商虽善生意,却好儒、重学、尚文,推崇文房四宝。

宣州的纸,歙县的墨与砚,均闻名于世。徽墨一点如漆,万载存真;歙砚细腻如肤,光泽深沉。时至今日,仍被文人墨客视为珍宝。安徽也因此得名:“笔墨纸砚之都”。

■总策划:孙璇 陶勇

■策划:林波

■统筹:陈琦钿

■本版撰文:新快报记者 沈逸云 董芳

■本版摄影:新快报记者 夏世焱

【风物知替】

“家中无字画 便是俗人家”

歙(shè)县名为单字,这是秦始皇时期置县命名的一大特色。公元前221年,歙县始置。唐朝起,徽墨与歙砚的主要生产地都在此地。歙县亦是徽商的发源地之一。

3月3日,新快报的采访车驶入歙县,停在宾馆门口。一位老者路过,停了下来,饶有兴趣地打量着车身。“你们车上写的那几个字不错,”老人邀请记者到家中欣赏其书法,“但你们可以来看看我的字,也很不错。”

“歙县人都有些‘鉴赏力’,知道什么字好看,什么字不好看。”歙县副县长程兵告诉记者,在歙县,几乎每家每户都有文房四宝,区别不过在于档次高低。

当地的孩子自小便被父母要求习字,练习书法,这方面教育严格,歙县长大的孩子大概都有偷懒、练不好被打手板的童年“阴影”。程兵说,在这个徽墨之都、歙砚之乡,写好字是做人的基本功,当地人都相信“字如其人”。

写得一手好字,歙县人连过年时用印刷的春联都觉着不舒服。走入徽州古城古街道,经过一些人家门前,新快报记者发现,门前张贴的春联多数为手写,古朴的红纸与黑字,没有多余的花哨装饰。程兵说,字写得不好的人,过年也会拿着红纸请别人代写,或是到古徽州府衙门前买来摆摊的手写春联,“5-10块钱一副,有些爱写的,这个时候还能赚一笔呢。”

“家中无字画,便是俗人家。”歙县政协秘书长洪振秋告诉记者,安徽山地多、耕地少,当地人自古要么走仕途之道,要么走经商之路。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徽商一旦富裕,返乡必定斥巨资投入教育,为下一代走仕途之道提供条件。“若要门第显赫,还是靠读书人。”洪振秋说,这也是徽州自古以来状元辈出的同时,又有“无徽不成镇”的徽商商帮的原因。

惜墨如金 30斤桐油出2两墨烟

一间密不透风的房间,地面与墙面被熏得漆黑,水泥台上摆着40多副灯盏。

徽墨制作技艺传承人项德胜点燃置放于桐油中的棉灯芯,一小股浓黑的烟随即上蹿。他立刻拿起瓷碗半掩盖着,让烟萦绕于倒扣的碗间。不一会,瓷碗内蒙上一层黑灰,项德胜用刷子细心地将其悉数刮下。这便是徽墨制作的第一道程序,炼烟。这些黑灰,便是徽墨的制作原料。

项德胜说,桐油出烟率高,烟又黑,古时皇帝御用的墨也是用桐油炼出的。当前,歙县的一斤桐油约30多元,30斤桐油炼一天,才能炼出2两墨烟。“古时候的人说‘惜墨如金’,是有道理的,因为徽墨制作成本太高,价格太贵。”

置清水于砚台上,手持徽墨慢慢研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墨汁便出现了。项德胜的儿子项颂说,徽墨与现在常用的墨汁的不同之处,在于徽墨研磨后不溶于水,刚磨出来时,其颗粒浮在水中,久了便会沉淀,这便是为什么古人在写字作画时需要不断磨墨。“中国画讲究层次,徽墨便是最符合国画的原料。”

炼烟后,一块徽墨的诞生,还需经历漫长的工序。构思造型,制作墨模,制作和胶,蒸泥捶打,入模制形,脱模晾晒,打磨描彩。项德胜制作的《七弦琴》于2008年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永久收藏,这块60多公分长的徽墨,从构思到成形,前后历经两年多的时间,仅是晾晒这道工序便需一年的时间。

“最难的便是制作墨模。”项德胜解释,由于徽墨的模具类似于版画,需要反向雕刻,但却更难,因为要求雕刻后模具内部还要保持平整、光滑。“一个模具可以反复使用,是最值钱的。”项德胜说,墨模雕刻这项手艺传内不传外,父传子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目前国内掌握这项技艺的人不超过10个。

传统技艺从实用转向收藏

随着机械化生产的发展,项德胜不是没有想过利用机器代替人工,给徽墨的制作提提速。在所有工序当中,最有可能使用机械的便是“蒸泥捶打”,但尝试一番后,发现根本行不通。机器都是冷冰冰的不锈钢,少了手的温度,墨泥一接触就会冷却,无法入模。

至今,项德胜的作坊仍用一把铁锤、一块木桩来杵捣墨泥。“轻胶十万捶。”项颂说,父亲的铁锤自他出生前便在使用,今已有二十几年,其间木桩换了好几个。

有人建议用风干机加速徽墨的晾晒。项颂说,人为加速风干会致使徽墨开裂。目前,这项传统技艺中唯一运用到新科技的是造型构思,“我会用电脑进行设计绘图,很方便。”

程兵表示,现在人们或用手机,或用电脑,连字都写得少了,更别说写毛笔字。作为歙县的两大支柱产业,近几年,徽墨与歙砚的生产正在探索转型之路,从实用型逐渐转为收藏型。

前几年,歙砚雕刻家程礼辉在北京与朋友吃饭时,发现朋友手中拿着一块歙砚。这让他萌生了将砚石做成手把件的想法。如今,一块块半掌般大小的歙砚把玩件置放于程礼辉的店铺内,细腻如肤,伴有幽暗的光泽。

除了常规的普通歙砚,程礼辉雕刻出莲花形、葫芦形等的歙砚,在造型上有所创新;并在功能上进行开发,用歙砚做成了精致的香插、干泡台、文房用具等。这些新型的歙砚,都意味着这项传统技艺从实用逐渐走向收藏之道。

程兵说,近几年来,徽墨与歙砚的销售也开辟了网络阵地,线下与线上相结合。不少人来当地旅游,看中了歙砚徽墨,太大了不好带,店家便让其在线上下单,快递过去。

除了传统技艺人的努力转型,歙县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了书法课程,并编写校本课程。而当地的职校设有砖雕、木雕、徽文化等专业,“毕业了可以直接上工,出路甚至比外出读大学的人要好。”

原标题:“商儒之地”安徽:文房四宝善贾乡 徽剧黄梅音绕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