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志存圣贤 竹山书院谱春秋

18.03.2016  09:34

    千百年来中国一直有重视儒学的传统,虽然徽商在辉煌时如何风光,却依然向往读书入仕,因此,以教育教学、文人探讨学问为目的的书院纷纷兴起。位于歙县的“国保”竹山书院就是由当年称富宇内的两淮八大盐商之一曹堇饴嘱其子为达其宿念而建的。

   54株桂花,54位举人

  一直以来都说徽商富甲天下,但财富上的成功让徽商并没有忘却重视教育,书院的修建正是他们重儒尊敬的体现。而在歙县的雄村,就有一座竹山书院。

  “竹山书院始建于清代乾隆二十年(1755年),现存的大部分建筑均为原结构。书院系清代雄村曹氏族人讲学之所,且具有教化之功能。”据歙县曹氏文化研究会会长曹政训介绍。清初徽商曹氏经营盐业,到了曹堇饴这代时,曹家已经富甲天下。然而曹堇饴有着浓重的儒家情怀,在其病榻弥留人间之际,命两个儿子曹景廷、曹景宸在竹溪建文阁,于是创立了竹山书院。

  我们看到,竹山书院四周环境优雅,南北的长比起东西的宽约两倍有余,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书院的房舍为老式徽派建筑,不论是从选址、设计、造型,还是从结构、布局和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保持着融古雅、简洁和富丽于一体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据了解,我国宋代以后私人所创办的书院,现在绝大多数已荡然无存,然而像竹山书院这样古貌犹存、房舍齐全的确少见。曹氏后人曹家珍著有《雄村志行》云:“竹山书院惜尘村,东壁图书半剥空,金铎弦歌声已沓,石狮依旧啸秋风。”尽管今天境况萧然,毕竟它作为古代徽州建筑的代表,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园地中芳香犹存。

  在书院的门前,两排方方正正的旗杆石墩安静地矗立在那里。不难想象,当年那十六杆大旗竖立门旁,迎风猎猎,彩旗招展,竹山书院该是何等的显赫气派和风光旖旎!

  踱至书院门口,两座左右对称竖立的扁石鼓、两侧立着望柱栏排,以及七级台阶、高高的门坎,无不让人重新回到了对古徽州深厚的文化遗韵中。

  曹政训告诉我们,书院除了讲堂,就数后面的园林最有名了。在清旷轩前,种满了一株株丹桂。相传曹氏家族规定,凡有中举者,可在庭院内植桂花树一棵。中举就意味着有入仕为官的身份,成了贵人。植桂乃是取“桂”与“贵”谐音之意,而桂花亭之名由此而来。最多时桂花亭有54株桂花树,也意味着曾中举人54人。竹山书院因此被誉为“江南第一古书院”。

   “代君三月”的曹振镛

  歙县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作为书院园林代表,竹山书院培养了不少人才。曹政训说,雄村的曹氏系新安望族,清初以盐业享誉徽州,同时也为两淮八总商之一。与此同时,从竹山书院走出来的曹氏有进士、举人半百之多,其中就有著名的户部尚书曹文植、军机大臣曹振镛父子尚书。

  曹文植自幼熟读经书,25岁考中传胪(即第四名进士,居状元、榜眼、探花之后)。在内廷为官多年,官至户部尚书。乾隆皇帝六次南巡,都由其承办。他办事干练,不徇私情,深得皇帝宠信。清代,编纂《四库全书》时,乾隆皇帝任命他为总裁之一。其子曹振镛,从小受到家族的严格教育,刚成年就考中进士。

  关于曹振镛的苦读,雄村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曹振镛在竹山书院就读时,顽皮异常,不肯用功。姐姐十分着急,规劝他:“你若不读书,将来如何登科入仕,承继父业?”曹振镛夸下海口:“他日我定为官,且胜乃父。”姐姐激他:“你若为官,我当出家千里之外为尼。”

  从此曹振镛潜心攻读,后一举中榜,并官至军机大臣,权倾朝野。其姐为不食言,坚持要出家,曹振镛苦劝无效,又怕姐姐在千里之外孤苦伶仃,只得借当地俚语“隔河千里远”之意,在雄溪对岸建了一座慈光庵供其姐修行。如今这座慈光庵依旧掩映在竹山书院对面山腰的一抹绿树修竹之中。

  曹振镛为官后,乾隆皇帝见他言行举止很有其父的遗风,因而十分宠信,不断给他加官晋爵。嘉庆皇帝即位后,一次在宫中设宴,命大臣吟诗作赋,曹振镛的诗得了第一名,遂擢升为工部尚书,不久又荣升为体仁阁大学士。

  嘉庆皇帝出巡,曹振镛以宰相身份留守京城处理政务,代君三月,歙县民间至今能听到“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无”这句俗谚。道光皇帝继位后,任命曹振镛为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兼上书房总师傅,并赐建府第,在内宫悬挂他的画像,位列群臣之首。

   三种文化在此交融

  竹山书院是古代徽州著名的私学建筑,尤其是书院中的园林部分,是徽州古典园林的重要范例,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对研究我国清代教育史和园林史具有重要价值。难怪当年邓石如、袁枚等一批大家慕名而来,在此讲学会友、题诗作画。

  由于受明末清初形成的新安画派的影响,竹山书院园林艺术保持了宋、明以来园林轩爽清秀的风貌。院内建筑采用徽州民居传统形式和处理手法,更是以高古的砖、木、石三雕,质朴自然,雅静明快,颇类似境界开阔,寓伟峻沉厚于清简淡远之中的“新安四家”的作品。清旷轩与百花头上楼之间的一处小天井,面积不过四五平方米,却叠在壁间的假山却甚峭伟,其所追求的意境志趣显然是“百尺竿头求一逞,花满枝头报春来”。

  作为徽州现存最完整的书院,竹山书院是清代徽州私家园林中硕果仅存的一处,其价值自是不言而喻。曹政训认为,书院文化的创立与兴盛,究其源头可以说包含着三种文化因素的交融,一是徽商贯而好儒、贯而儒行的业儒情结,使其从商业贾致富后,多热心于振兴儒业,延师课子,以期着高第而登仕途的理想追求。二是明清时期徽州山区的人口与土地矛盾突出,带给人们较大的生存压力,为谋求发展之路而萌发的忧患意识。三是士人携子中形成的朱子之学传统,让人们在读书求理志存圣贤的熏陶中,练就一身孜孜以求的苦干精神。这三种犹如三股涓涓细流注入历代雄村曹氏学子的血液中,也铸就了竹山书院文化的灵魂。

  我们穿过静寂无人桂树飘香的书院,仿佛可见当年中举的曹氏子孙正在踌躇满怀地依族规种下一棵属于自己的桂树,似乎可以闻到久远的墨香,似乎可以听到朗朗的书声,似乎可以触摸到寒窗的艰辛……浓厚的文化氛围包围着人们,越深入越觉醇厚,让人也被感染着。

  责编:宣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