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年坚守在教育矫治违法人员第一线 记全国先进工作者、安徽省南湖强制隔离戒毒所政治部主任余红生[法制网]

27.07.2016  14:40

法制网记者 李光明    6月21日早上6点钟左右,余红生就早早起床赶到南湖戒毒所阳山大队,与干警们一道为戒毒学员准备早餐。昨天以来的大暴雨,造成阳山大队严重内涝,戒毒学员的工作生活场所被淹,学员宿舍一楼进水。为了让戒毒学员按原有作息时间就餐,联系阳山大队工作的余红生与大队干警便把早餐送到学员宿舍楼,一个楼层一个楼层安排学员就餐。

有干警看玩笑地说,余红生还不适应“领导”岗位。其实,这就是余红生的本真。尽管担任安徽省南湖强制隔离戒毒所政治部主任半年有余,从“一线的前沿”来到“一线的后方”,但余红生的身影依然常常出现在教育矫治的第一线。

29年来,余红生始终坚守在戒毒(劳教)教育矫治的第一线,从未曾离开。他没有惊天动地壮举,就是年复一年地把作为一名戒毒(劳教)人民警察的本职工作认真做好,用真心、爱心、诚心和耐心教育唤醒一批又一批失足人员走向新生,用自己厚重的平凡,绽放出不忘初心、执着敬业的精彩人生,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模),先后两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演绎出司法行政系统人民警察忠诚为民、无私无畏、甘于奉献的华丽篇章。

曾经有过困惑,但没有动摇他成为一名司法行政系统人民警察的初心

我们全家供你上大学,就是希望你能走出农村,没想到你这是跑到山沟里头当‘农民’!”余红生说,这是29年前父亲送他到安徽省宝丰劳教所报到时说的一句话,至今仍深深地印刻在脑海里。“当时望着父亲失望着离去的背影,确实感到酸楚和困惑。” 1987年,余红生本科毕业于安徽淮南矿业学院(今安徽理工大学),原本分配到一所大学当老师。就在准备离校报到的前一天,余红生得知同班的一位同学被分配到安徽司法行政系统当警察,余红生儿时的警察梦一下被唤醒。他找到那位同学协商,达成置换毕业去向的协议,就这样成为了安徽司法行政系统的一名人民警察。

当时,安徽宝丰劳教所还只是南湖劳教所的一个大队,也是安徽全省唯一一家从事井下煤矿开采的劳教单位。余红生和父亲背着行囊整整找了一整天,才辗转找到远离城市的宝丰劳教所。

位于山窝窝的宝丰,那时只有破旧的平房,完全出乎自己的想象。”余红生说,进出只有一条小山路,条件甚至不及自己农村的家,不仅父亲大失所望,也出乎自己的意料。但是,余红生没有选择跟着父亲回去,没有选择找关系改派。可以说,那时候的本科大学生还很少,余红生只有走出宝丰,就会有新的岗位再等待着他。

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选择,做警察是我从小的梦想,我不能逃避。”余红生说,自己在大学里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自己所在专业的唯一一名党员毕业生,党员就应该留在最艰苦的地方。但环境的艰苦还是余红生没有想到的。余红生被分配到宝丰劳教所的小河煤矿,从事井下煤炭生产管理技术工作,带着当时的劳教学员下矿井一道作业。每年大约有150天以上的时间要下井,每次下井要在12小时以上,最深下到-390米,由于矿井巷道狭窄只能弯腰前行,有的地方只能爬过去。每次,余红生都是最先下井进行生产准备,检查维护后最后升井,整个人都成了一个“煤黑子”。更危险的是,瓦斯、透水、冒顶等危险时刻都威胁着生命安全。

不过,在这里,余红生的专业知识有了用武之地。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建立健全了管理规范、开采规程、安全防护等方面规章制度,保障了干警以及劳教学员的安全。至2004年宝丰所煤矿生产政策性关停,17年间没有发生一起死亡甚至重伤以上安全事故,余红生在井下处理各类事故20余起,消除安全隐患300余次,挽回经济损失3000多万元。

曾经有过动摇,但没有撼动他校正违法者重回正途的职业坚守

当然,在当时高危的井下工作,不期而遇的危险往往是不可避免的。余红生至今难忘与死神擦肩而过的那次经历。

1998年7月,地处南方的宝丰劳教所同样遭受洪涝灾害,矿井水位突然上涨,余红生和同事下到500深的井下,趟着齐腰深的水清理堵塞水泵口的污泥、架设排水设备。一声闷响,作业面上方因被洪水浸泡而剥离的大片岩石突然垮塌,余红生整个人被埋在了塌方下,左脚当场被砸成了开放性骨折,多处受伤,献血淋漓。可当同事们把他从乱石堆中刨出来要送医院时,余红生拒绝了。

同事们把我送出矿井,势必要耽误很多时间,排水设备就不能及时安装到位,矿井就有被洪水淹没的危险,国家财产就会造成重大损失。”余红生说,那时已意识到自己没有生命危险,就咬着牙忍者痛指挥大家继续安装设备。直到井下险情排除,余红生才被同事们抬出矿井,送到医院接受治疗。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妻子哭了,幼小孩子拉着余红生的手喊道:爸,咱别当干了,太危险了!那一刻,余红生的心被强烈地震动了。

住院那段时间,看着老婆孩子整天悲痛难过的神情,我内心有了动摇。”余红生反问自己:为了当初的警察梦想,难道自己的一生就要在山沟里的高墙大院内度过?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甚至每次下井都想着这次能不能出来见到家人和孩子?尽管每一次自己都找不到答案,但是,每当走上工作岗位,这些疑问又被余红生抛到了九霄云外,或许忘我工作就是他自己找到的最好答案。17年来,余红生所在的矿井累计生产煤炭50多万吨,创造经济价值8000余万元。

2004年,宝丰所煤炭生产政策性关闭。余红生不用再下井了。就在这时,贵州的一家小煤矿找到拥有矿长证、安全生产证的余红生,开出50万的高薪想“”他,也有很多人劝他把握好这个离开山沟沟的良机。

我犹豫了很长时间,最终选择了留下,就是因为我挚爱警察这个崇高的称号。”余红生说,从自己穿上警服那一刻起,从自己第一次面对那些一时迷失方向的灵魂起,就读懂了作为一名司法行政系统人民警察的责任和担当,体会到:选择了警察这份职业,就是选择奉献,选择清贫,选择这身警服所承载的责任和使命。

此后,余红生调到了所所办公室工作。余红生始终觉得在管理一线更适合自己,就这样,时间不长,所里只得根据他的意愿,把他“下放”到基层大队,担任二大队的主管。在这个岗位上,余红生大胆创新,实行“三包三挂”创新机制,解决了长期困扰基层民警队伍管理的瓶颈问题,大大提高民警管理积极性,提升了教育矫治的质量。从2012年起,宝丰劳教所开始向戒毒所转型,余红生又推行“三等六级”管理机制,极大地调动了戒毒人员参与康复劳动和矫治的积极性,顺利完成向强制戒毒职能的转变。

多年来,余红生挽救戒毒(劳教)人员数以千记,成功转化重危学员200余人,难改人员和重危人员所内转化率达100%。

曾经有过遗憾,但是他把无憾的种子播种到了更多人渴望的心田

我愧对父亲,心里永远都会装着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的遗憾!”说这句话的时候,余红生禁不住在记者面前掩面哭泣。余红生总是以队为家,加班加点是常态,没有八小时工作和双休日、节假日概念,年休假从未休完过。从2008年余红生再次回到基层大队工作开始,连续5年坚守在管教第一线,没有回安庆老家陪父亲过过一个春节。而回老家过春节,基本上是他见到父亲的唯一途径。 2013年3月,余红生的父亲被查出患有骨癌,作为子女,理应回到老人家身边尽些孝心。但是,由于当时宝丰所正在由劳教向戒毒转型,余红生所在大队是宝丰所两个试点收戒的大队之一,急需摸索出经验,形成规范的制度流程,为全所收戒提供经验,余红生决定春节回家再看望父亲。

没想到父亲没有等到春节就走了!”余红生说,就在父亲弥留之际,自己刚刚从二大队调到金宝大队,并开始收戒吸毒人员,1个多月时间自己没有离开大队,找学员谈话,了解每一名学员的吸毒情况,指定每一位学员的矫治方案。就在这时,弟弟打电话说父亲在当年的11月8日零晨去世了。“工作几十年没能陪父亲过一次完整的春节,父亲都能理解,没能见父亲最后一面,父亲不让家人告诉我,但我不能原谅自己。

事实上,余红生从二大队调到金宝大队是从主管变成了副职。有人说,金宝大队是副处级大队,余红生调任副职只是过渡,是为下一步提拔高配过渡;也有人理解,从主管到副职,余红生就是在正科的岗位上打转转。

对于这些传闻,余红生只是笑笑。余红生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自己就是一块砖,组织哪里需要哪里搬,绝不讨价还价。对于父亲和家人有很多遗憾,余红生对很多无助的人却播撒了许多无憾的温暖。

孤寡人员林寿元是宝丰所的一名退养人员,2011年3月一病不起。余红生得知情况后,赶到老人家里照顾。老人长期卧床不起身上长满了褥疮,余红生帮老人擦洗,送老人去医院治疗,安排养老院,每周都去抽时间探望,直到老人安然离世,并按老人的愿望,依照当地的风俗为老人办理丧事。

这些老人无儿无女,退养待遇低,能让他们有尊严的离去,对他们也是一种安慰。”余红生说,由于历史原因,像林寿元老人这样的退养人员还有不少,自己都会尽力去帮助他们。

在宝丰所如此,调到南湖所也是一样,余红生都把这些退养人员作为亲人看待。尽管调任在南湖所时间才半年有余,余红生走访了所有退养人员,并在南湖所建立专门的退养人员安置点,集中安置,安排护工专门护理。

一位退养人员感动地说,他们中很多人生活不能自理,屋里气味难闻,一般门都没人进,余红生不嫌弃、不怕脏,想尽办法照顾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

余红生对待戒毒学员也是一样。戒毒人员储某因为毒品的伤害,经常会出现被杀的幻觉,厌食不敢吃饭,余红生就从食堂打来饭,面对面分成两份,一口饭一口饭地与储某对着吃;把一杯水分成两杯,一口水一口水比着喝,还从家包饺子带给储某吃。就这样,余红生整整用了两个月时间,才让储某基本走出阴影。

干警们说,作为执法者,余红生手中或多或少握有一定的权力,但他从没有把权力作为以权谋私的工具,不论是以前的劳教学员,还是现在的戒毒学员,余红生都会用自己真心帮助他们,用爱心对待他们,感化了很多人走上了新生。

余红生的人生轨迹简单而又绚丽,平凡而有多彩,只因他有一颗不变的初心,一生坚守的信仰。余红生说,从工作的那天起,“人生需要一盏指路明灯,这盏明灯就是信仰。”就是他的座右铭,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他都坚守着一名党员干部的本色。

稿件来源:2016年7月25日法制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