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强:菖蒲花下盛开的青春
菖蒲是一种多年水生草本植物,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她的花语是信仰者的幸福。有这样一个地方在大别山的深处,它的名字也唤作“菖蒲”;有这样一个志愿者,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菖蒲草的花语:信仰者的幸福。他就是张家强,安徽师范大学2012级中文专业的一名普通学生,大一暑期社会实践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了岳西菖蒲支教,而就是这次支教,让他与菖蒲这个大山脚下的小镇结下了不解之缘。
“来到菖蒲是个偶然”
用张家强自己的话来说:“来到菖蒲是个偶然”。学校对大一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并没有做统一要求,很多大一学生选择不参加,也有学生带着兴趣参加自己喜欢的团队,张家强就属于后者。
不善言辞的他在大一的时候报了去广西支教的团队,由于突发自然灾害,团队解散。他临时被安排去岳西菖蒲支教。说实话,面对这样一个一无所知的地方,张家强心里多少有几分不愿意。这时团队里有人退出了,因为他们听闻,岳西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基础设施不发达,去了只有受苦。张家强暗暗提醒自己:志愿者不能怕吃苦,临时退缩非大丈夫所为。“都是支教,去那里不一样!”张家强就抛下这一句话,跟着队伍向未知的未来出发了。
“放心,老师明年还来”
晕车的他在去菖蒲的路上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叫“山路十八弯”。
不过,稍后的招生让他“颠簸”的内心得到了些许安慰。由于与外面世界联系少,这里的家长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辅导班,听说有大学生免费给自家孩子辅导作业,他们迫不急待报了名。不到半个小时,已招到80多名学生,考虑到开班质量,他们没有再继续招生。还是有家长络绎不绝地上门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补习班,志愿者们只有婉言拒绝。这些都被作为队员的张家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一间简陋的房子、四只高高挂着的白炽灯、几台吱吱作响的电风扇,这就是他们的教学点了。张家强觉得在里面就像蒸笼一样,酷热无比。可他没有抱怨,因为在这里,他体会到了自己的价值。“张老师,这题我不会,您能给我讲讲吗?”“老师,下课我们一起打篮球吧。”“老师,您能和我们一起唱首歌吗?”看着孩子们一张张天真的笑脸,张家强甘愿把汗水洒在这片土地上,他无怨无悔。
“老师,您明年还来吗?”,送别时,孩子们这样问他。作为一名队员,张家强不确定自己明年还会不会再踏上这片土地。这时,他脑海中浮现和孩子们一起打闹,一起上课的画面,他没有多想,说:“放心,老师明年还来。”
“我是队长,这是我的责任”
大二的暑期如期而至,张家强一直记着自己一年前许下的承诺,为了不让孩子们失望,他决定自己组队去菖蒲。
组队哪有那么容易,很多同学们都不愿意去大山。从放假前两个月,张家强就开始准备工作。从组建团队到招募队员,前前后后都是他一个人操劳,到学期末,他足足瘦了十斤。最后,他带了四个人,又踏上菖蒲这片他日思夜想的土地。
由于去年和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今年他还没来到镇上,孩子们就在家长的陪同下,等候他的到来。“住我家吧”“张老师,住我家”。在家长的殷切希望下,队员们都住在了学生家里,而他自己为了不给当地居民增添麻烦和方便开展团队工作,住在了带队老师王坎家中。
作为队长,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想着,怎样才能让孩子了解外面的世界,学习更多的知识。团队商榷后,他决定调动专业知识给孩子们授课,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对外界的渴望,不能只是简单地辅导作业。
而这样就意味着,他要带队员选课、备课。队员大多是大一的学生,对课堂的掌握度远远不够。不论谁备课、上课,他就像是自己上课一样亲自指导。在课堂上,他既是老师又是学生,上课的同时调动课堂气氛,带孩子们快乐学习。课下,孩子们都亲切地喊他“强哥”,他带着孩子们捉迷藏、打篮球,与他们打成一片。有一次,一位学生说头疼,他不顾外面瓢泼的大雨、坑坑洼洼的泥路,硬是把学生送回家,队员说等家长来接就行了,他坚定地说:“我是队长,这是我的责任。”
别的团队暑期社会实践多是七八天,张家强的团队有半个月。他对记者说:“我没有考虑太多,只想为这里的孩子做点实事。”说完,他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他还告诉记者,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更多的志愿者走进菖蒲,走进大山孩子的成长世界。即使明年没有暑期社会实践了,他来不了了,他要把这份责任交给下一届的学弟学妹们,告诉他们把这份爱传递下去,切莫不能断掉。
7月的菖蒲,菖蒲花正在怒放。她鹅白色的花朵,好像在诉说着这里一个又一个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