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乐斌:创新社会管理的四点思考

08.07.2015  13:43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审时度势,科学谋划,将社会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四位一体”统筹布局,一再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凸显了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所具有的战略性、基础性、保障性重要地位,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社会建设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引领性;社会管理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现实需要和紧迫性。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时代背景下以及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管理领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切实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激发社会整体活力则更为迫切,这均要求我们必须以新的视野、新的思路、新的探索、新的实践,切实把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好。基于这样的理解与认识,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贵在创新、重在落实,必须把创新变成全党、全社会的意志和行动,其关键在于“思想要解放、思路要明晰、政策要引领、动力要跟上”。    
      一、思想要解放   
      要创新社会管理必然要求思想解放先行先导,勇于做到与时俱进、破旧立新。
  在社会管理中,创新始终是与时俱进之需、不竭动力之源。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迫切要求不断创新社会管理与之相适应,而要适应时代的步伐,满足创新社会管理的需要,思想解放作为前提和先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解放思想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必然要求。中央强调创新社会管理,不仅基于社会建设的整体需要,更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几十年来,我国的社会管理格局和模式主要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们也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但总体上看,不论是体制机制、政策法规,还是方式方法、运转模式,都难以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要创新社会管理必然要求思想解放先行先导,并着力寻求在体制机制上改革,在政策法规上突破,在方式方法上改进,在运转模式上求变,勇于做到与时俱进、破旧立新。
  其次,解放思想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实事求是。党不断发展的思想路线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告诉我们,没有解放思想就难有实事求是,要想实事求是就必须解放思想。创新社会管理既不能超越客观实际,也不能墨守成规、故步自封,而是要切实做到实事求是,即要做到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正如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的,“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在创新社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中,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才会实事求是地把形势认清、把问题弄准、把目标定好、把办法找到,才会更好地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有创造性。
  再次,解放思想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需要。我们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个不断丰富、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而以社会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建设,在“四位一体”格局中命题最晚、起点偏低、经验较少、难度很大,但要求却很高、很迫切。在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触碰各种各样的底线,需要各种各样的突破,这都要求我们在行动上要审慎,在思想上要更加解放,“心之所想,力之所向”,如此就能使创新破题落地。
  最后,解放思想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动力源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面对社会管理的瓶颈和重点难点问题,着眼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创新社会管理均需要强大力量的支撑,而最大的原动力来自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有力领导,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参与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拥护,来自全党全社会思想的更加解放。胡锦涛同志曾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我们只有把解放思想贯穿于创新社会管理的全过程,才会使认识更加统一、力量更加凝聚,才会确保社会管理的创新能量强劲、动力永续。  
      二、政策要引领   
      政策的有用、管用、适用,是引领创新社会管理实践的关键。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要不失时机地贯彻好、落实好。解放思想固然重要,思路明晰固然必要,但将中央精神尽快转化为具体的政策法规更加紧要。政策的有用、管用、适用,是引领创新社会管理实践的关键。
  首先,要注重营造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是创新社会管理所必要的,带有强制性、约束性、规范性、导向性的特性,也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保障。一个利于创新的政策法律环境,可以激活创新主体,规范创新行为,深化创新实践,加强创新监督,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热情,凝聚创新智慧,形成创新合力。我们只有努力营造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才能切实保障宣传好、贯彻好、体现好中央的精神与要求,确保抓好落实。
  其次,要系统梳理现有的相关政策法规。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领域都经历了深刻变革,国情社情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内国际形势也日新月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要创新社会管理,就必须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要求,对现有的相关政策法规进行认真梳理,对仍然必要并且有效的政策法规,应坚持和贯彻;对部分内容不合时宜的政策法规,应及时进行修订、调整和完善;对已经过时的政策法规,应坚决予以撤销并废止。
  此外,要适时出台引领创新的政策法规。面对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情况、新趋势,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有新的政策、新的法规引领保障。改革开放的经验告诉我们,创新性实践必然是一个试点、示范的过程,要适时将成熟的相关做法和经验转化为具体的政策法规来指导现实工作。对于具有全局性、牵动性、突破性的创新社会管理重大举措,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制定专门的政策法规。与此同时,考虑到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还应在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法规体系上下大工夫。  
      三、思路要明晰
      从某种程度上讲,创新社会管理是又一次“摸着石头过河”,我们必须探清哪里有石头,哪些石头对过河有用,综合权衡选好渡口。
  今年初,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进一步明确了社会建设的总体布局、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并就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了系统阐释,提出了具体要求。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要求,从理论到实践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科学谋划、统筹把握,确保以清晰的思路引领正确的创新方向。
  一是坚定目标。中央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这为创新社会管理指明了方向。创新社会管理作为一项非常重要而又十分复杂的改革,一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经历这样那样的挑战,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按照中央确立的目标和要求,准确无误地把握,坚定不移地贯彻,使创新标清路明,永不迷失方向。
  二是选好路径。从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来看,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中央已经描绘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宏伟目标,但在现代化、信息化的条件下,通往理想彼岸的路径呈现为“水、陆、空”多栖多维、立体多元的网络化体系,每一条路径都是崭新的航线。在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中,我们必须善于着眼党和国家大局、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去思考和谋划,无论是选择“水路”、“陆路”还是“空中航线”,都要讲究科学、统筹谋划,做到合理、经济、安全。这不仅要求我们要选好起始点,而且还要保证路径便捷、高效。从某种程度上讲,创新社会管理是又一次“摸着石头过河”,我们必须探清哪里有石头,哪些石头对过河有用,综合权衡选好渡口,既敢于面对风浪考验,又确保顺利安全到达理想彼岸。
  三是确立方案。围绕落实中央提出的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基本任务,承担社会管理责任的各有关方面,不仅要求我们明确目标、明晰路径,更应找准定位、主动履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研究确立好实施方案至关重要。确立方案是一个集中智慧、凝聚力量、研究问题、谋划举措的过程。大到国家层面宏观规划的制定,小到某个社区具体方案的确立,各级各有关方面都应高度重视、科学谋划,使创新社会管理实践有方可循、有据可依。科学合理的方案能够有效确保并增强创新的针对性、操作性、指导性、预见性。
  四是讲究方法。创新社会管理难题很多,任务很重,不可能一蹴而就。落实中不仅要坚定目标、选好路径、确立方案,而且要科学谋划、讲究方法。在态度上积极,在行动上稳妥,把创新的力度、推进的速度与社会可承受度有机统一起来,力求将风险和挑战降到最低。因此,首先,需要我们坚持先易后难、先急后缓,从那些群众急需、条件较优、风险较低的内容和方面入手着力;其次,要坚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善于抓住那些带有全局性、牵动性、紧迫性的问题破点带面;再次,坚持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善于从各地实际出发,研究对策和举措,防止在创新社会管理方法上的“一刀切”;最后,要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带动,鼓励和支持各地各有关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创造和积累好做法、好经验。  
      四、动力要跟上   
      我们要体现宗旨、以人为本,把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央确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明确了创新社会管理的多元主体、多方责任。对创新社会管理来说,党委领导落实、政府负责到位、社会协同有力、公众参与积极,不仅是最大合力,也是不竭动力,需要切实激发好、调动好、发挥好。
  一要广泛动员。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也必然需要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我们要推动创新社会管理的伟大实践,就要真心实意地依靠人民群众,广泛深入地动员人民群众,扎实有效地做好人民群众的工作,让人民群众在认知大势、认识国是、认清使命中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此外,我们还要体现宗旨、以人为本,把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尤其要注重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方面,让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得到创新社会管理的实惠,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
  二要激活主体。在我们过去的社会管理中,担当主体责任的一般是党和政府,社会各界、人民群众往往处在被管理的客体位置。中央关于社会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精神,明确确立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社会管理中的运用和体现,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在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中,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能否到位、能否发挥作用、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作用,只靠理论认识上的成果还不够,还必须在明其责、授其权、谋其利上见真诚、求实效,在党和政府的有力领导下,切实激活主体、形成主体自觉。
  三要加强领导。创新社会管理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必须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扎实落实政府的责任,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做到责任明确、各司其职、齐抓共管、领导有力。对保障公众切身利益、调节社会利益关系、化解社会重大矛盾、破解重大社会难题等事关全局的创新社会管理举措而言,各级党委不仅需要深入调研、精心谋划、科学决策,而且还需要跟踪实施,加强指导和领导。此外,各级政府不仅需要统筹协调、整合力量、担负总责,而且还需要组织实施,强化监督和主导。
  四要注重落实。习近平同志曾强调,“我们的所有成就,都是干出来的。这里的关键,就是始终注重抓落实。如果落实工作抓得不好,再好的方针、政策、措施也会落空,再伟大的目标任务也实现不了”。创新社会管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必须求实、务实、落实。我们要按照中央关于“坚持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统筹兼顾、动态协调的原则,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的要求,努力把创新社会管理各方面的力量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整合聚焦到落实上。通过强力推动落实,不断把创新社会管理引向深入。
  创新是最好的与时俱进,创新是最好的科学发展。只有真正解放思想、切实明晰思路、加强政策引领、不断提供动力,才能按照中央精神和时代要求,扎实推进社会管理的创新,以社会和谐稳定的成果更好地服务和保障党和国家工作大局。